本网讯 学术研究,一个严肃而深沉的词语,能有多少人真正将自己与这一词语时刻结合?能有多少人不忘延续研究事业的己任?曾利沙,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用智、用情,不断为学术研究花圃浇灌出美丽花卉的辛勤劳动者。
曾利沙,商英学院教授,在2008年科研业绩上取得显著成绩。他发表在《上海翻译》上的独撰论文《从旅游文本翻译理论建构看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以及所主持的立项《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新视角——主题与主题倾向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性融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一般项目)均获可喜成绩。 此外,他还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招标课题中标,课题名称“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研究”。
春风化雨育栋梁 桃李芬芳满天下
谈及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曾利沙坦言,在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研究生时期,已对学术研究深感兴趣,并琢磨如何将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结合起来,深化或拓展前人研究中的局限,找到突破点和研究空间。针对前人对英语“分裂句”(cleft sentence)研究仅限于语法、语义研究的基础上,他从信息结构分布、信息意图、语用修辞等方面挖掘出新的研究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出了论文“关于英语分裂句的若干问题”,这篇字数达八千字的论文发表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学刊》。接着,他又深化拓展了美国修辞学家卡普兰关于英美人写作中的线性思维和中国学生写作中的螺旋性思维的对比研究的观点,写出了近九千字的“英语线性段落模式研究”,后来发表在外语类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上。
此外,他在读研期间,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精神。第一学期,他用外教讲授的文学理论“新批评法”分析了《英语世界》2006年第一期发表的美国诗人的“Island”一诗,并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一家大学学报。这些宝贵经历让他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并从此开始思考如何做好科研、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等更深入的问题。
曾利沙是个乐于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的学者,还笑称自己的“职业病”已根深蒂固。近几年他带国内高级访问学者10人,其中3人运用他创新性地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式成功申报省级课题或撰写相关论文,2人被评上了教授,所带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有运用其有关理论模式撰写学位论文。他对记者如是说道:“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分享我的劳动成果,是一件悦己助人的事,我不拒绝听课师生拷贝我的课件,即使是未发表的论文获研究成果,只要他们不直接拿去发表就行。”他指出,这是别人对自己多年研究的认可,同时更说明了自己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丰硕的科研成果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曾利沙所带的访问学者均有卓越成就,其中,2005年访问者广西民族大学周锰珍副教授在近几年发表10余篇论文,包括核心期刊系列论文6篇,并成功申报2项省级科研成果,他本人于2007年晋升教授,2008年被遴选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不满足于物质 不屈服于精神
曾利沙认为,科研条件存在于物质条件以及精神条件两个层面上。首先,要拥有充足的图书资料。“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一直坚持订购全部外语类和语言类学术期刊,以便在第一时间能了解到作为学术窗口的学科发展动态。平时也舍得购买大量的相关学科书籍,收集各种语料,为形成广博知识结构和实证研究打下充分基础。”他还特别提到,涉猎非本学科领域书籍或文献尤为重要,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得以更深入的探究。
其次,科研工作需要热情与激情,必须养成时刻思考相关问题的习惯,将其视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一种精神力量,从学术研究中感受科研之乐——为学科发展、学术群体思想交流、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独特科研个性 创就特色成果
曾利沙提出,在做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在学科系统理论研究中的坐标与定位,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确立自己的位置,弄清楚自己的研究属于何层次、何范畴、解决何问题、有何理论贡献、有何可拓展的方面、有何可借鉴的方法论。当他说到有关自我定位问题时,他说:“从这些方面来说,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本学科领域里面国内外动态,了解本领域里面领军人物的理论思想、研究方法、研究特色,有知己知彼的意识,可启发自己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拓展、创新,有所超越,切不可闭门造车。”
另外,他还郑重提到,学术研究要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要撰写论文,而发表论文要有强烈的对象或读者意识,要为他们着想,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能为他们提供何种理论价值和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能否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为此,学术研究论文就要突出“学”与“术”内在的关系,就应具有可阐释性、可描写性、可操作性,可论证性,要学会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做到毫发剖析,透过现象把本质的东西阐释出来,避免泛化、大而空的论述,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思想性、方法性、互补性、突破性、创新性、特色性。

澳门理工学院海峡两岸四地学术会议专题报告
“多年的学术研究体会使我切实认识到要善于敏锐地把相关理论转化为方法应用于分析平时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将其深化及拓展。”曾利沙教授如是说,并以他获奖文章《从旅游文本翻译理论建构看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作了说明:“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翻译,但国内相关研究没有理论体系,国外相关研究还有很大局限,对具体现象的问题缺乏定性概括,因此有待于系统理论建构”。
曾利沙通过努力钻研,从学科理论逻辑范畴论、社会行为学、实践主体论和价值哲学论出发,突破了德国目的—功能翻译学派理论的局限,针对其单一目的论提出“双重目的-需求”的原则范畴。为使其具有可阐释性、可描写性和可操作性,他继而创新性地建构出由一系列理论次范畴构成的“原则范畴论”理论框架,弥补了国内应用翻译研究理论体系的空白。
何谓“双重目的-需求论”呢?曾利沙举了个实例说明,如白云山旅游景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有客来白云山观光,以便达到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之目的,并会出于此目的发行中英文对照旅游手册等宣传资料,但景区宣传的英译不能照搬景区提供的中文景观宣传文字,其英译则要策略性地突出海外游客的目的和需求特征——主题性、特色性、观赏性、怡情性、知识性。
谈到这里,他再次强调科研过程中的可阐释性、可描写性、可操作性,可论证性的重要性,为此,他在系统理论框架内又提出“信息性质”与“信息价值”的理论范畴,并概括出八种信息性质,对旅游翻译资料中每一个词句进行定性描写,并根据它们的价值度进行识别操作。可见,理论方法贯穿于研究课题始终,只有掌握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问题,才能一步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曾利沙所概括的“科研课题化、理论范畴化、研究体系化、成果系列化、应用实证化、观点问题化、论题新颖化、阐述学术化、路向特色化”。
辩证看待量与质 权衡面对研与教
曾利沙认为,现有的论文可分为四类:有的有思想无方法、有的有方法无思想、有的既无思想又无方法、有的则既有思想又有方法。如果一个人写了十篇既无思想又无方法的文章,只是简单地堆砌已有的理论事实,倒不如写出两篇或甚至一篇有思想有方法的文章。他说,五年发表五篇低档次“文章”还不如写好两篇高档次“论文”,因为在写一般性文章时,没有进行严格的学术思维训练,不断精益求精,将文章学术化;而得到业内专家认可和推崇的高档次有价值的文章,在学术界才能得到公认。
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又身兼科研学者双重身份,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呢?曾利沙明确表示,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形成研究性教学论文,主要是语料的选取或实例的课堂可利用性,以及将课堂教学材料与科研成果二者相互融汇、相互转化;其次,要以研促教——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开发、拓展多为思维能力、掌握有效方法运用、锻炼批判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曾利沙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原则,表示自己将2/5时间放在科研上,余下的3/5则置于教学上,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形成研究性教学论文。他本着“让学生开心”的教师操守,通过教育途径,给学子们传授思想、方法、理念,并致力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曾利沙主持的“应用翻译研究中心”网页中有一个重点介绍本科生的翻译教学的栏目。记者能从中读到学生写的乐趣盎然的陈述报告,这正体现了曾利沙的这种思想与理念。
劳逸结合 在科研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坚定
曾利沙极言自己兴趣广泛,爱好颇多,并表示极其享受研究的乐趣,不认为科研是一个枯燥与痛苦的过程。当潜意识里发现研究途中出现困难时,不会强迫自己继续研究,会暂时将科研之事搁置一旁,理智地选择休息,而放松性的活动则能转移其注意力及目标。
曾利沙坦言,自己钟情于文学阅读,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涌现灵感,进行“思维风暴”,为学术研究作进一步升华,充分提高工作效率。他还喜欢爬山,每天会花上一小时爬爬白云山,有时拉拉二胡、吹吹笛子等调节紧张生活,音乐娱乐性节目也给了他坚持奋斗在科研路上的支持。劳逸结合的生活模式,不但丰富了曾利沙的个人世界,更成就了这位一位始终坚守在科研事业前沿的耕耘者。
附
“应用翻译研究中心”网页
曾利沙简介
曾利沙教授,曾任广外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兼英语系主任,现任商英学院翻译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商务英语方向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91-1993留学英国Warwick大学;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奖。
至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36篇;论文多次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获奖,2002年获香港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颁发的[港、澳、台、内地]“宋淇翻译研究论文奖”;先后独立承担省级课题5 项、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1项、广东省社科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项目2项。另出版编著1部,译著3部,教材1部。
担任过的本科生课程有英语精读、泛读、高级写作、西方经济报刊选读、商贸合同写作、英美概况、英汉互译;现担任研究生课程有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翻译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翻译批评、翻译思维、认知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