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科研人物访谈】栾栋:以人文学术为中心

文字:记者 常丰然 实习生 黄雪琴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6-1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为人师者的古训。栾栋教授就是这则古训的忠实践履者。他曾经在国内外13所大学求学、执教和讲学,先后在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领域经受科班培训,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人文科学国家博士学位。他在人文学科的好几个领域指导研究生。其工作认真可以用“不惮劳苦”四字形容。目前他领导的省文科基地正在接受上级部门的中期检查。在百忙中,他见缝插针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个中心 人文学术

  当记者问道:“您是享誉国内学界的会通式教授,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名人,大家在赞叹之余,又非常想知道您是如何在文史哲的好几个领域都学有所成,甚至同时在好几个学科做出令人感佩的成就?”栾栋立刻严肃地说:“不可言过其实,不敢动辄提什么‘学贯中西’而且‘学术名人’,我只不过是在某些领域小有所成而已。”

  栾栋坦言,学海无涯,无人可以尽识。鼹鼠饮河,有得不过满腔。如果一定要思考自己一向执着的会通方略,可用四个字概括:‘人文学术’。以‘人文学术’为中心,势必努力进行文史哲融汇和中西学勾兑。


栾栋坚持以“人文学术”为中心

  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一个将学术当作生命的书痴学痴,呆头呆脑,别无所好,惟于“人文学术”锲而不舍。“人文学术”是钻仰的中心,相关领域则是造化所逼。如果说在法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西方史学、中外哲学、比较文学、美学等领域的攻读包含着个人的不懈追求,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则是所经历工作单位分摊而来的学科建设和教研任务。

  栾栋的刻苦与勤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学术成就也是硕果累累。30多年学兼中西,术修多科,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文史哲融通方面用功甚勤,做国内外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和译著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中国文化研究》、《哲学与文化》、《Inharmonique》、《Prométhée》等刊物发表哲学、美学、文艺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论文100多篇,转载率高,多次获奖。

  08年,栾栋支持研究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人文学研究项目结项。并且,他还陆续发表了《辟文学通解——兼论文学非文学》、《文学他化论——关于文学的三悖论考察》、《解史——论史学意识》、《高教平台层次反思》、《大学教学方法简说——有、无、化方略解析》等多篇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研合一 教学相长

  在说到如何兼顾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栾栋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不同侧面。他将之概括为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作为职业,教师必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培养人才就是为人师者的首要任务;但是不能把教书育人与从事科研即治学对立起来,这两方面互为依托、互为表里,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孔子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身体力行的准则。“学而不厌”即“研”,“诲人不倦”即“教”。研与教如同电流的生热与发光,能量与作用合而为一,服务与成就尽在其中。这便是他一直强调的“教研合一”。

  栾栋强调:“教育人的人首先是受教育的人。”他就是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国家的政策方针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都有不足之处,但是学生的优点仍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能不能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并且认真向学生的长处学习,这是是否能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和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点。“教学相长”是师生共为本位的深层契机。

  在谈及我校要建设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时,栾栋也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不仅是符合我校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口号,而且也是我校不得不努力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他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敦厚人品 激励原创

  目前,栾栋担任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在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他给学生的寄语很耐人寻味:“卓识方大器,博浩乃兼容。道德通文章,取精可用宏。”其16字的教旨也是名闻遐迩:“敦厚人品,激励原创,拒绝平庸,避俗避熟。”学生受益良多。他的《文史通义》课程有如下警句:“知耻知愚是真知,不像不随非违师。天地良心恒为守,万古千秋最惜时。”不难看出,栾栋教授把敦厚品德看成是为师治学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他自己正是以此严以律己,几十年如一日,可谓持之以恒。

  对于做科研的年轻教师,栾栋再次谈到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希望他们首先要把品学双修放在第一位。在治学执教的低层次上,品行差似乎显不出什么,而在进入较高的层次,品德就是学术。栾栋指出,古往今来的大师们在学术高端冲刺之时,无不留下了品学合一的金相玉式。换言之,在一般的层次上,品行差也许还能学有所成;但是在高境界的入口处,比拼的与其说是学问,不如说是根器与人品。第二点,做研究需要沉潜涵养,用志不分。科研活动,一定得聚精会神,而当今世界太多诱惑,太多欲望,倘若心气浮动,学问难免如水上漂萍,随波逐流,岂能深沉。沉潜以戒浮躁,涵养才有望大气。最后一点,就是创新。

  栾栋强调,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这是常识。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创新也是克服教师职业麻痹的不二法门,这一点很少人去关注。教师年复一年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并且在许多年中讲授同一门课程。久而久之,极易产生述而不作的职业惰性,形成“熟能生巧”的工作错觉——以为倒背如流就是称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表示,一个老师,如果不能让自己更新,不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再造新我,怎么能培养出比自己更好的下一代人才呢?职业麻痹之可怕,就在于它能使教师成为腐水而不知,让学生落入窠臼而不愧。努力创新,则可以使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沿着栾栋的人文学术之路,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人文学者的睿智和大气,而且还有高等教育事业的清爽与明亮。这是一条艰难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