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诚挚的言语;他,没有冷眼看人低的高傲,只有真心实意的诚恳;他,没有虚无飘渺的追求,只有脚踏实地的苦干;他,没有豪华舒适的享受,只有兢兢业业的研究。他,就是从教30年的东语学院日语系教授--杨诎人。
从对日语一无所知的机械设备维护人员到国内公认的权威日语研究专家;从踏实勤恳的讲师到带领国内外日语博士生的导师,他用自己的专注与坚持为社会创造着知识。在他眼里,只要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到最好。
求学:时势造英雄,日语无师自通
1969年,毕业于无锡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杨诎人,被分配到贵州的汽油机厂工作,4年后被广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录取。从工科转向文科,是什么让他作出这样的决定?从自学日语到现在的日语教授,他又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历程?
“当时学日语纯粹是为了能看懂日文资料,因为我所在的工厂80%的设备是从日本进口的,说明书都是日文,看不懂说明书,便无法进行设备维护工作,所以进入工厂半年后,我就开始自学日语。”杨诎人回忆道。利用工厂资料室里存放的两本日文语法书,外加两本自己买来的词典,没有老师的指点,没有同学的陪伴,他毅然开始了自学日语的艰辛旅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3年,适逢广州外国语学院到贵州招收两名日文专业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从此,他与日语结下了不解之缘。谈及自学日语的经历,他回忆道,刚开始,他发现假名很难,于是他总是抓住每一次闲暇的机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用粉笔在地上写假名、记单词。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就这样,他踏实的学习为日后的日语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在,他已完成专著、编著、教材和译著共19部,成为国内公认的日语研究专家。
“知识不是跟老师学的,是靠自己学的;方法是靠自己独创的,不是跟别人学来的”。1987年杨诎人访问神户女学院大学期间,一位热心的教授跟他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受益匪浅。对于自己的自学历程,他谈到,进入大学后,基于原先的自学基础,他已经能看得懂普通的日语文章,但是语音跟口语的训练仍然欠缺。针对日语语音学习,杨诎人开创了独特的方法——有技巧地多听。他解释说,听是一种输入,听多了,积累多了,就可以输出了,自然就容易说了。他看日语电视节目的时候,一定会准备好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优美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教学:教学从严,提倡“三要三不要”
杨诎人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课前预习,课上不准使用电子辞典。他认为,临时抱佛脚用电子辞典查出来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相反,学生只要提前预习了,即便记不全,也可收获部分属于自己的知识,靠自己努力积累的知识谁也拿不走。他还会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对上课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精读课上,他喜欢向学生提问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哪壶不开提哪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学习。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是你们从我这里学不到东西了,就证明你们已经学到东西了,因为我说的你们通过预习都弄懂了;相反,要是你们总‘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转’,你们学到的东西将会很少。”
作为一名教师,杨诎人认为,除了要尽职尽责地授课外,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他看来,社会中的人分为三类:“一是搞研究的,二是从政的,三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对此,他自创了“三要三不要”原则来教育学生:对于做研究的学生而言,他希望他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真本领,早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不要当贼和当强盗,这里的贼、强盗是指剽窃、掠夺他人学术成果的人;对于从政的学生而言,他希望他们要廉洁,不要瞒上欺下,不要贪污;而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学生,他希望其要用正当的手段挣大钱,不要坑蒙拐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杨诎人历来对学生极为严格,一些学生曾跟他说:“老师,我恨过你。”但毕业后,这样的学生反而与杨诎人的联系最密切。“我最喜欢老师您了,您的严厉教学令我受益匪浅。”学生们最终了解了他的苦心,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科研:潜心搞科研,甘坐“冷板凳”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绝不能为名利所惑,要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杨诎人这短短的一句话,谁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而他却始终身体力行,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自己的这句话。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他做到一丝不苟,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他让学生们体会到了他那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的治学态度。每一篇年轻教师或学生的论文,他至少修改五六次。出差在外,他仍不忘把学生的论文带在身边,趁闲暇之时进行修改。另外,他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找资料,争取让学生把论文写到最好。而当论文发表时,他却从未在学生的论文后署过自己的名字。在他看来,老师帮学生修改论文是份内之事,就像给学生批改作业一样,在学生的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的做法不应该。而对于自己的论文,他也总是谨慎对待,一篇论文的诞生往往要建立在十多次修改的基础上。他始终坚信,要写出一篇好论文,一定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的问题。
除了在论文的成就,他还组织出版过多部著作,其中一部是由他主编的《日语口语词典》。虽然这部词典不像其他词典厚实,但它却花费了杨诎人五年心血。鉴于当时国内没有关于日语口语方面的词典,杨诎人带领日语系其他教师,一字一句进行编写,经过反复修改及校对,最终,该词典于1997年问世,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青睐。“要是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不可能编成这本词典的。”谈吐间,记者不难发现他的干劲与毅力,正是这样一种耐得住寂寞且刻苦钻研的性格,使杨诎人学识过人,成为国内颇具知名度的日语教授,并曾担任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部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的招聘教授,多次赴日工作、交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他没有寒暑假,也没有双休日。假日里。他一方面要准备下学期的课程,以便新学期来临时依然可以不间断地潜心科研和随时应付各种工作;另一方面是继续做科研,因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教师教研的根本,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当中。因此,他始终笃信,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教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钻研学问,不断创新。他认为,作为一名教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
生活:与词曲为友,对名利淡泊
生活中的杨诎人喜欢听中国古典音乐和昆曲。一提到昆曲,他便很兴奋地说道:“昆曲是个好东西,很有内涵,你们有空可以去听一下。”除了音乐,在他的生活中,诗词也是一道美味佳肴,他觉得唐诗宋词真正体现了汉字的神韵和魅力。年轻时抄书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使杨诎人对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诗词的韵律、回文诗等他信手拈来,他还笑称“小学四年级时曾用古文写作”。
这些高雅的艺术沉淀于他的内心,让他知足常乐,更热爱生活。至于名利,他坦然面对。当被问及获得名师称号后有何感想时,他很谦逊地回答道:“其实我没什么感言,我还有很多不足。就算别人认为我做得很好,那也只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只能说,是我的职业约束了我,我必须干好我的本职工作,不能想干啥就干啥。”一些年轻教师和他的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那些他参与过修改的论文时,曾提出在文后写上感谢他的话时,他都予以拒绝。
杨诎人,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不求名利的好老师。
与词曲为友,淡泊名利
附:
杨诎人,1949年1月生于江苏海门。先学工科,1969年毕业于无锡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后转攻文科,就读于广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7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主攻日语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
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中日政府合办之日语教师培训班(大平班)高级班进修,期间得到多位日本名师大家的悉心指导。
1987年4月赴日进修一年,1994年10月再度赴日,在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任客座研究员,研究日语。
1990年至1992年任全国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91年至1999年先后任广州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系主任。
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赴日进行语音学专项研究,同时受聘为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部语言学系招聘教授。
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考试组成员,负责全国日语专四、八级考试的命题工作。
从教30年来,严谨治学,著述颇丰,迄今已出版了专著、编著、教材及译著共计17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国内日语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