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的家乡】平远: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字:04级国政1班 凌春燕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2-18 点击数: 分享至:

 

平远县简介


    平远地处粤东北部,毗邻赣、闽两省,属梅州市管辖,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13.81万公顷)。全县设13个镇,153个管理区,7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因其界于武平(福建)、安远(江西)之间,故称为“平远”。平远县地理位置优越,东面与广东省蕉岭县相连,西面与江西省寻邬县相邻,南面与广东省兴宁市和梅县相接,北面与福建省武平县接壤,距梅州市区42公里, 206国道贯穿县境,通过广梅汕铁路、梅州机场、梅坎铁路和在建的梅揭高速公路,每天有10辆豪华卧铺车往返于省会广州市。


    平远县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县内从北至南依次有五指石、燕岩、百丈寨、黄田水库、大河背、狮子岩、紫林山、南湖水上乐园、热柘温泉及南台山等旅游景区(点)十多处,均以丹霞地貌风光及青山秀水见称一方。其中尤为特色的有位于北部差干镇内,因山顶突兀而起、形如五指的五座石峰而得名的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位处南部石正镇的南台山风景区;还有位于中部河头镇的黄田水库。同时,其又是梅州客都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俗文化很有特色,颇具游兴。

                      ——摘自《平远县旅游简介》

       乡景美:美出一身秀山水

 “松柏苍苍忆故乡,百年老树傲风霜。寒冬无奈松针谢,落叶归根松柏塘。”海外游子如厮吟诉。松柏塘是平远县城身边的一座小村落,养育着数百户人家。据传,古时松柏塘村水松成林,由于其枝叶似松非松、似柏非柏,村民不识,便取名松柏。又因全村大小共有36口池塘,“松柏塘”便由此得名。村内凌姓祖屋建于清乾隆43(公元1778),侧屋小门上写有七松别墅四字,是因门前有巨大水松7株而书。至今,水松只剩两株,一生一死,遥遥相对,又名“生死树”。而对于生于养于松柏塘的我来说,更愿意称呼这两株见证了村民生活发展变化的树为“相依树”。每次回家,凝望欣欣然向上的枝叶,总有一份了然于心的感动萦绕心头:将昔日的种种写进历史的树呵,你见证了多少随时光而逝的欢笑与眼泪?

 

                       郁郁葱葱的松柏


 

   “五指美景,人间仙境”,素来得到满身称誉的五指位处闽、粤、赣三省相交处的平远县差干镇。五指石因拔地而起、形同五指擎天的五座石峰而得名。 “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三大景观是其美丽之精华,“雄、险、奇、秀、幽、古”尽显其特色。山是因天得势的,景是秀惠灵动的,悠悠五指,尽把人间一切沧桑刻进了时间,埋藏于岁月。
   

 客家围龙屋,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建筑实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的丰泰堂便是围龙之瑰丽。“丰泰堂”承袭客家相传的建筑艺术,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占地近三四十亩,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线,主大门进去有四个厅三个天井,左右横屋各有四厢,后有三条围龙与横屋合拢,大门前为一块禾坪,半月形的池塘,沿池塘外围是一圈旱地,其外型轮廓与屋的外围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属联谊会中,“丰泰堂”以其独特的古朴风韵、雄浑气魄被输入联谊会资料,以封面的形式展现于世界。丰泰堂文化气息颇为浓厚。正大门的对联“平山标秀色,曲水绕祥光”,便显示了丰泰堂的地理位置和风景之美。上厅楹联为族人所书,上联为“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幸福家家富裕”,下联为虔诚纪念十六世特公庇佑后裔步步高显,内容涵盖了200年时空,蕴涵着其发展的过程与趋向。在前厅的两边厢房,每个石刻窗中镂空一字,构成了对联一“富贵奕世,发奋荣昌”,更是乡人心里的呼唤和愿望。

 

                   丰泰堂全貌 

      

乡,有写不尽的美。

乡,是外出游儿一生的怜愁。
      

   乡人美:美的灵动在内涵

 

        总是能听到外面的人说,只有离家了,才能体会乡情的暖。做为正宗的客家妹子,却少了这样的感叹。也许,是因为只有我们知道,在天各一方的脚印里,总有乡人关切的眼神,总有乡人厚重的情谊吧?

 

      乡人团结。在我居住的松柏塘里,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村里一旦有村民受外族欺负,全村不论老少都会举家扛着锄头去讨伐“仇家”,野蛮之时骂人打架不在话下。当然,现在的乡人性格已经平和很多,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其团结之心也不可小视了。时至今日,乡人有红白丧事,还是有全村人同喜同哀的习俗。举村同乐同忧的热闹,腾腾得蹭着每个乡人的心火,温暖着大家的心。

 

乡人好客。“来者是客”是乡人首奉至上的真理。也许你会惊讶于其无时不在散发的热情,也许你对其细心款待受宠若惊,可是当你明白——客家,这一族性特征已经根植于每一个客家人的心里时,也许就不会那么讶异了。何谓“客家”?“‘客’就是走着的状态,‘家’就是停留的状态,‘客家’就是走走又停停。”有人说,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折射着一种生命的情结。既然走走停停,那四海为家,那何不欢欢喜喜,海内存知己?因此,客家人习惯了待客如亲,习惯了坦诚相对。习惯了淡然却有超然地活着。

 

乡人勤劳刻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基本的作息方式。许是生活在了大山里,总有一种走出去的渴望,自古以来,读书人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就是乡人找寻的出路。“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其最好的写照了。梅花精神是梅州客家人永久的精神。

 

      勤劳的客家妇女

 

  乡情美:滴滴清心映月明

 

 常见诗人用“一叶扁舟,载不动许多乡愁”来吟唱浓浓的乡情,千古年来,惹煞多少离人泪。

 

  故乡却没有水。一座沉寂的城,沐浴在郁郁森森的林里,安详而宁静。恰是沉睡着千年的狮,静静地做着自己的梦,漠视世俗一切的往来。

 

 我的故乡在平远。“平静而边远”的说文解字,已经让我们司空见惯。雍正时期知县黄大鹏的一首《初莅平远》尽显其辟:


    小县驱车佩印时,万峰岚翠湿须眉。
    吏人如鹿官如鹤,翻此山林事颇宜。

 

 然而宁静却造就了平远的另一份祥和与美丽。


         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秦朝的赵佗就到岭南来开发的便是客家最早的根据地,之后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 “有哪个陌生的城市,会收容游子一生都跌撞、漂泊,却没有倒下的灵魂?”

  

也许答案就是客家之地。后裔的我们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当初先辈们找到停泊靠岸之地的欣喜之情,却可以想象这份停留给了客人多大的心理抚慰。当一路的走走停停,一路的跋山涉水,都只为这一刻凝滞时,又有谁:能抑制这满满的感动?

 

 儿时并不喜欢故乡。向往喧嚣与热闹的心,也许总是不能适应这寂静的沉。多年以后,走出山城再蓦然回头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在别人的故乡里,做着游子的梦。晦涩一笑之余,才开始慢慢咀嚼:聪明的乡,原来是你,早已经把这情浸润在每一个子女身上。那丰厚而又温存的不舍得啊,早已烙印在了每一个寻梦的游儿心里。历经岁月沉浮,才显光华。

 

 情浓如酒,人淡如菊。故乡啊,“想起你,就是一次千年的情殇。 千年的歌谣,千年的怀想。 那平静的黄土地上,涂着祖先的道理,谷穗在每一个清新的早晨,温顺的成长……”

 

 今夜,寄思于月,渡回故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