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下乡——感动跨越千里
36个小时的火车,5个小时的山路公车,1000多公里外的大西北,20个日日夜夜,在海拔2000多米的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2005年暑假,20名大学生在那里书写着感动,收获着感动,他们把梦留在了那个美丽宁静的地方。
英文学院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西部(青海)服务队,克服了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有强烈的高原反应等被内地人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困难,开展了经济和物资援助、英语义教、社会调查和法律宣传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了筹措援助资金,他们开展了艰苦的义卖和义演活动;为了提高当地学生学习水平,他们连夜熟悉英语教材,协助老师给学生上复习课;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青春与激情,他们费尽心思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为了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设立资助项目,他们冒雨爬泥泞陡峭湿滑的山路进行家访……
社会调查,法律剧场,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志愿接待与翻译……正如队长所说,他们不能在20天里给当地学生带去很多的知识,但是要让学生们知道,想要更坚强地活下去,就必须读书,必须要走出大山。
也正如副队长所言,人生不可缺少感动,去青海收获了一大堆的感动。无论从哪个角度,当地学生的善良,淳朴,都给他带去莫名其妙的感动,而他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坚强。那些学生都是每天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上学,只吃一个馍馍,依然可以那么乐观地坚持下去。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会了乐观、坚强、宽容和感恩。
一位队员说到:“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人一生能到西部去一次的话,那一定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青海三下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我们要用一生去守护和珍惜这笔财富。”
20天很短,也许只是一个短暂的旅程,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当他们挥手告别,泪水打湿了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曾以为紧握在双手的梦想,蓦然回首,却已留在了那遥远的地方。而留给我们的,是盛夏空气里淡淡的落寞,是初秋时节深深的感动。
“很希望明年也能参加三下乡,充实自己的生活,也留下难忘的回忆,”“佩服他们的精神,也希望人人奉献一点爱,全民族都来关心那些贫穷的孩子……”路还很长,明年,又将会有另外一批人沿着这条路,将感动延续……(李晶 实习生 谌媛 赵妍)
李长春与广外学生的对话——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时隔一年之后, 王小花依然清晰记得那个难忘的日子。去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在李长春参观我校学生宿舍时,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贫困学生王小花,大着胆子向“长辈”诉苦:助学贷款还没拿到。仅过了4天,大家担心的助学贷款就开始发放了。

在与同学们交谈的过程中,李长春问道:“这么好的宿舍条件,一年要交多少钱啊?”大家脸上的笑容顿时被忧虑的神情笼罩住了。“住宿费每年1700元”,来自江西农村的王小花见李长春这么和蔼可亲,就忍不住“诉起苦来”:“每顿饭要两块多,一个月下来至少要200元,一年就是2400元,再加上学费,一年下来就要近万元。”还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就哭了。当王小花说到大家的助学贷款拖了三个月还没有批下来的时候,李长春立即要求在场领导尽快办好此事,“绝对不能让大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了学。”
仅过了4天,王小花和其他同学便拿到了助学贷款。学费有着落了,学习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后来,小花给李长春写了一封感谢信,虽然知道这封信可能到不了李长春的手中,但她还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诉说心中的感激。让她更欣喜地是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使许多像她一样的同学可以继续安心完成学业。
一年后的今天,曾经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的王小花又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花动情地说自己很感谢领导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友爱之情,那次来访之后,贷款很快就批了下来,很多老师、同学都尽力帮助她,让她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小花同时也表示,那段时间有很多媒体采访她,对生活造成了一些困扰,但一想到大家是在透过她关注着整个贫困大学生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她就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后,小花对像她一样的贫困大学生们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贫困学生特别是从外地来的同学,一定不要有自闭心理,不要压抑自己,而应该积极、开朗地面对生活,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融入到班级体中。对于急着想找到兼职工作减轻家里负担的同学,找到当然最好,但如果暂时找不到,也不要灰心,毕竟对我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位的!”
每次在校园里看到小花,总能见到笑容撒满她那张单纯的脸。我们真的希望:所有和小花一样的同学能够享受大学四年美好的生活,并且在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薛文娟 实习生 马春萍)
迈出改革第一步——法学院四位女生发动“少用一次性餐具”签名活动
一个单纯的想法,一份诚挚的心意,将其付诸实践的时候,带给你我的感动便到达了极至。法学院的四位女生就是这样,那只是源于加强同学与饭堂之间的沟通的想法,最终成为推动南校饭堂餐具改革的重大举措。

2005年4月7日中午,由04级法学院五班四位女生罗妙容、吴烁芝、陈莉薇、李俊组织发起的“少用一次性餐具”的签名活动在饭堂门口举行,得到了大量同学的支持和称赞,同学们纷纷拿起笔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支持少用一次性餐具。
其实一开始,她们几个只是抱着做一项社会调研的心态,但很快她们就发现单纯展示调研演示报告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于是她们决定将想法化为实际行动。在积极与饭堂负责人沟通后,她们在饭堂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发起“饭堂餐具大改革”的活动,呼吁少用一次性餐具,她们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收集到一百多名同学的签名。签名活动结束后,南校区饭堂已将部分一次性筷子换成了塑料筷子,并提供不锈钢及塑料碗碟。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率一度明显下降。四名女生的行为收到了成效,汗水没有白洒,其勇气也是用而得其所。她们那种不光敢想而且敢做的实践精神尤其令人为之击节赞赏。
而在这次餐具改革中,法学院这四位女生在与饭堂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其实饭堂很乐意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学生与校方在这方面很珍贵地达成了一致。因此,我们不但要赞赏那四位女生的所为,更应该为学校能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而感到骄傲。
虽然直到目前为止,饭堂因部分同学的需要,仍在继续使用一次性餐具,但法学院四名女生毕竟迈出了同学与饭堂增强沟通、推动南校区饭堂餐具改革的第一步,而且让同学们欣喜地看到,学校与饭堂和同学们一同前进的决心与努力。(何晓月 杨倩铵 罗云生)
编者按:到本篇为止,“2005年感动南校区”专题已经全部完成。感谢老师、同学们的投稿和关注,使得我们有勇气和动力继续做好这个新生的栏目。在采写、编辑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们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令人感动的事情远远不只文中所列,LOVE志协、周末英语学校、奔走在南北校区之间的老师、坐在临时图书馆地上孜孜求学的同学……太多的事情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激动。因为有了您们,广外南校区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