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国内著名WTO研究专家张汉林来我校传经

文字:通讯员 杨宏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11-28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应我校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陈万灵主任的邀请,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会议室与我校部门领导及相关教授进行座谈,传授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经验。

  座谈会由陈万灵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处处长陈伟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李铁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林吉双和易行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冉永平,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及国际经贸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等。

  座谈前,陈万灵向张汉林教授颁发了聘书,聘请其为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并签订了合同。座谈会上,张汉林教授向在座领导、教授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的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情况,并谈了个人体会。张汉林教授谈到的经验和体会对我校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与会者参与程度高,会上气氛轻松而热烈。



陈万灵主任(右)给张汉林教授(左)颁发聘书


  张汉林谈基地机构建设 强调高度开放形式

  在基地机构建设上,我国文科基地普遍做法是“带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保持研究人员流动、开放的状态,但此举碰到的问题是人员不稳定。张汉林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借鉴了欧美高校模式,采取高度开放形式,实施科研人员进驻研究院,实行全职制与兼职制结合。在研究院人员聘任制上他特别界定了全职聘责与专职聘责的区别:全职研究员由研究院发津贴,成果归研究院,要指导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基地人员管理可以采取人均投入产出法来科学考核研究人员,如人均科研成果、人均科研项目,人均科研产出和人均科研经费等。

  张汉林赞同将“独立机构+依托学院”作为基地普遍、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保证基地独立运作但又不能离开学院。

  张汉林谈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措施——强调多管齐下

  张汉林在任研究院院长之前,曾担任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年科研处处长职务,因此对高校学科建设了如指掌。他首先谈了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两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高度互补、相互支撑的关系,基地对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地建设可以强化学校在学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反过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对基地建设有促进作用。

  在剖析两者关系基础上,张教授谈了促进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措施,如“学科建设一把手制度”;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组织小型的专题研讨会(规模30人左右);学校设立学科建设经费;与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重视纵向部级课题的申报和奖励工作等等。张教授谈及的这些措施,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我校文科基地建设也很有启发性。

  附张汉林教授简历

  张汉林教授,国内著名WTO研究专家。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美国经济研究会理事,1996年8月受聘为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998年5月受聘为山东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汉林教授主要研究GATT/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贸易与发展、国际投资与外国投资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