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见证40年】李海丽:亲历广外由小到大的变迁

文字:张甜甜 王思涵 陈莹 卢娜 肖王伊露 图片:张甜甜 编辑:宾锐光 发布时间:2018-12-24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引导我校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担负起新时代建设的使命,校党委宣传部组织专题报道小组,选取我校五位经历过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老教师进行访谈,他们或是从读书到工作都一直在广外的教师,或是在广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老教授、老同志,亲身见证广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本网策划“见证40年”栏目,推出广外教师见证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广州外国语学院恢复招生,从初中招收学生,进行五年的外语学习。作为第一批“小大学生”,就读初二的李海丽迈进广外这片校园,与广外开始了一生的情缘。而刚毕业的她又迎上改革开放的东风,国门向外敞开。1980年,她只身去到加拿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回国后的李海丽,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外先进经验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从走出国门到回国工作,李海丽见证了广外的发展过程。今天,记者来到离退休处,聆听李海丽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小广外”到“大广外”

改革开放前的广外,因为建设在中南林学院的原校址上,这里保留了许多原来的树木,当时的绿化栽种都很有规划性,哪里应该种什么都很有讲究。“我记得当时这里后面有一颗很高的木棉树,像火炬一样,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没能拍下来。”李海丽指着离退休处的窗口,带着惋惜说道。

 

李海丽(左二)接受采访时与记者合影

1970年,就读初二的李海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学员入读广州外国语学院。她当时上课的教学楼只有第一教学楼,连同对面的办公楼和相思河旁边的小洋楼几乎成了这座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建筑。“当时我们住的宿舍,一个房间有五个上下铺,也就是十个人,房间里有一排柜子,一人一个。”虽然这样,但李海丽说他们的住宿条件比起在别的地方的其他同学,已经算是很好了,当时他们也感觉挺满足的。“与现在相比,我们学校在我刚来读书的时候真的很小,我记得只有三栋教学楼还有两栋宿舍,人也很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基本上你能认识全校的人。”李海丽在谈到改革开放给她最为直观的变化就是校园环境的变迁,她说我们当时学校的占地面积小、建筑少,所以招的学生也少。改革开放后,学校扩建,学生数量也扩招。“现在学校的绿化只有当时的十分之一”李海丽感慨说。

然而,物资的匮乏也给当时师生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压力。当时的饭菜供应以青菜为主,肉类十分稀少。李海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八个人一张桌子,中间放一盆青菜,只有一点肉在上面。唯一能保证的只有米饭的供应。“我们当时还没下课,肚子就已经咕咕叫了,闻着饭堂飘出来的香味,大家就会一直盯着那个方向。”

作为外语学习者的她时常需要查阅外文资料,可是当时学校的图书馆规模特别小,馆藏也很少,甚至连字典都不好找。而且每次进出图书馆,学生们都必须交出卡片检查,程序十分繁琐。“加上那时候文化娱乐资源匮乏,所以我们就把背字典既当作学习又当作消遣。”当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背包学习法”,就是团体外出下乡时就把单词贴在前一个人的书包上这样方便看。说到当年的学习条件环境,李海丽笑着风趣地向我们讲述着。

“改革开放为学校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1976年,毕业后的李海丽正式在学校里工作。改革开放的推进给学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户,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得益于此,1980年,李海丽前往加拿大攻读研究生,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外国老师的悉心教导,对她回校后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海丽回校后便在李筱菊教授、桂诗春教授的主持下,投入到了交际英语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出国深造给了李海丽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作为第一批使用《交际英语教程》的青年教师,她将国外的先进教学方式和我校实际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李海丽介绍说,经过广外英语系师生多年试用,李筱菊教授主编的《交际英语教材》占据了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制高点,为国家的外语改革做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的推进,也为国外先进教材的输入提供了更为畅通的途径。七八十年代的广外外教们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主动请外国朋友协助,用自己的工资从国外购买了几千册图书供学生阅览。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外国图书才能进入到广外学子的视野。

改革的步伐在不断深入,改革内容在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一切都在不断创新进取,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尤为重要,它必须跟得上时代潮流与国家需求,“外语材料的编写就与计算机技术一样,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 同时我们也要引进国外的新型知识点将它介绍给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拥有与比其它学校不一样的优势——更为宽阔的视野。”李海丽强调,但同时她也指出编写教材除了新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过于深奥或晦涩难懂的知识都难以开展,学生们也无法充分吸收”。此外,她建议,我校还运用新兴科技——互联网,开创了‘英语听力训练网’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外语,调整同学们的语音语调,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培养高端人才。

“年轻人要敢闯敢拼敢思考”

李海丽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而不能只将眼光放在优秀的学生身上。她说,改革开放鼓励对外发展,吸收学习的东西不断增加,但最终都应回归到学习能力上。她鼓励年轻人应该多出去走一走,要看长远,不拘泥于小节,还要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认清所有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要学会看人做事。她希望年轻人能够做到敢闯敢拼敢思考,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在对外交流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李海丽将教育的真正理念——‘教育在于育人,帮助同学们成长’牢记于心中;回国后,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李海丽将这一教育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开放—学习—传承”,在改革的不断创新下,这一教育理念却一直在传承,“只有不断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不仅是她对同学们的叮嘱,也是她对学校发展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