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8年12月29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分委员会、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指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科研创新团队、东语学院、日语学院、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全国首届东盟—中韩日人文交流广州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中国与东盟、东盟与韩国、东盟与日本的人文交流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隋广军致辞
校党委书记隋广军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倡议强调,我们要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友好交流,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2018年正好是这一倡议提出五周年。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精神”。此次论坛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东盟语种专业人才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为外交部等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出访印尼时,我校2012级印尼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罗婧莹为彭丽媛担任了翻译。今年12月,在马来西亚教育部举办的“第12届首相杯国际马来语演讲比赛”中,我校2016级马来语专业徐洋同学,与来自31个国家的选手竞技,夺得冠军,这充分说明学校在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的积极贡献。
隋广军还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广东战略研究院是全国高校百强智库之一,也是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学校每年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并与外交学院合作共建了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学校还组建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旨在搭建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各类平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几轮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科面临新的形势,国别与区域研究是中国外语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的增长点。本届论坛的举办也将会为中国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胡乾文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特命全权大使胡乾文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年来一直为国家外交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现任我国驻越南大使馆政务参赞陈虹女士即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越南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胡乾文还表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倡议加强“五通”。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处在中国最大经济体量省份的广东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又以外语和外贸见长,还是华南地区开设外语语种专业最多的高校,这说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高度契合。在全国外语学科竞争激烈的当下,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而言,是大机遇,也是大的挑战。
胡乾文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即是民心相通,要做到民心相通,没有外语人才是很难做好的,而外语人才的培养仅仅懂得外语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前外语学科面临诸多挑战的时代,更需要人文交流等综合素养。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中国的外语教育和外语研究需要突出中国特色和民族立场。这又要求我们坚定中国外语教育和外语研究的本土化和家国情怀,由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这样的盛会,凸显出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责任感。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推动东南亚国别区域研究。此外,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李庆新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丁隆教授,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院长陆生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周丽女士,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暨南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代帆教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金健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学院院长陈多友教授、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志强教授分别就各自的研究专长在大会上作了主旨发言。
外交部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先生也向大会的举办表示祝贺。据悉,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充分重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研究,特别是该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18年起,每年均发布《东盟文化蓝皮书》,影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