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薄智跃解读中国的国际形象 提出“淡色中国”战略

文字:邱瑞玉 杜静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形象如何?我们又将如何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9月1日下午,在南校区八角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薄智跃博士在人文大讲坛2011年第四讲上对这些问题作了解答。

我校校党委书记隋广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李青、法学院院长蔡镇顺、法学院副院长王树春等领导出席了讲坛,蔡镇顺主持讲坛。


讲座开始前,隋广军为薄智跃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赠送纪念品

  薄智跃首先指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是第二步,了解才是第一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研究中国已成为热点,但国际对中国的了解却很有限。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有很大差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缩小这种差异。

四种动态发展着的中国形象

  中国在世界各国眼中的形象主要有四种:“不好不坏”、“坏”、“好”、“超好”,这是围绕“总体印象”、“中国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中国经济崛起对他们的影响”、“中国的军事崛起对他们是否有利”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总结的。持“不好不坏中国”观点的主要是中东国家,但他们对中国的军事崛起一般都是持不利观点的;“坏中国”主要是西欧、中国邻邦以及土耳其的观点,因为西欧国家如法国、德国和中国没有利益冲突,但有价值冲突,而邻邦如日本、韩国则主要和中国有利益冲突。薄智跃强调,在军事问题上这些国家持“中国威胁论”,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好中国”主要存在于亚洲、拉美以及美洲国家眼里,包括美国、英国、俄国,他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基本认可的,但在军事发展上,中国则显得不够理直气壮。另外,在巴基斯坦以及非洲这些“中国粉丝”的眼里,中国是“超好”的。事实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几乎得到世界的认可,但在价值判断上,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好事。同时薄智跃也指出,这些形象并不是固定的,有些也一直在变动中,应有动态的判断。


薄智跃用数据论证四个中国形象

“淡色中国”,构筑一个中国“梦”

  在谈到中国国际形象的地区战略时,薄智跃认为,我国应在中东地区伸张正义,在亚非地区防止形象下滑,欧美地区建立起价值认同,而对于邻邦则建立互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首先要争取中国国防的话语权,要使中国的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其次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了解到中国复杂的国情。为了更形象地展示中国的复杂性,薄智跃引入了“淡色中国”的概念。从文字的结构分析,“淡”字由互不相容的“水”与“火”构成,这正体现了中国的复杂性。最后,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中国,他指出了“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改变中国,就要先改变中国的价值观;想要使中国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国家,就要构筑一个“中国梦”,一个跟别人有关的“梦”。

  提问环节,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都热情高涨,薄智跃也进行了详细精彩的解答,使师生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国际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场观众提问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