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17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杜平在我校黄华讲堂为南方都市报传媒高级研修班授课,主讲《中国媒体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外部挑战》。研修班由我校与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由校MBA教育中心、校新闻学院共同承办。南方都市报各栏目的编辑、记者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学习。
从业25年,经历了电台、报纸、电视三个媒体领域的杜平对传媒事业有着自己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他表示,今天做客黄华讲堂的目的并不是来演讲或者授课,而是抱着一种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心态而来,主要和同行谈谈自己对报纸这一领域的认识。

杜平就国际化视角下的中国媒体与学员们进行探讨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媒体
杜平说,25年来他从未停止读报的习惯,报纸是智慧的浓缩,不仅代表着看报人的身份,还是社会、国家力量的综合表现。一个国家的报纸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窗口,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情况。在西方国家,报纸成了人们每天的第一个问候,读报看报对人们来说就像必须吃早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在中国,媒体却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杜平说道,“媒体就相当于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面,我们应当可以看到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综合实力与影响力。但是在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日益壮大,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本土的主流媒体却没有像理想中那样深化发展,没有反映出一个真实的中国,甚至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变迁与进步,不符合国家发展目标需要”,这就导致了“大国无大报”这样尴尬的局面。
杜平解释道,世界大国,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都有自己的大报。这些大报都共同具备了五大条件:第一,国际新闻比重大,至少20%;第二,拥有言论和本报社论;第三,声音和读者跨国界;第四,精英阶层的家庭订阅;第五,决策者每天必看。从成为世界大报的这五大条件来看,中国目前没有任何一份报纸称得上大报。原因首先在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即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报纸没有独立的报格;其次还在于后天发展的不足,即缺乏专业管理和多元人才。
杜平认为,中国的报纸要做强做大,不在于扩大规模,而在于进行业务上的改观,而这恰恰是中国媒体人没能够做到的,因为“过时、过细、过严、过死的管理手段,是阻止中国媒体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在谈及中国媒体的希望何在时,杜平表示,执政者最优先的任务是确保自身权利不受威胁,所以不可能无视和容忍来自媒体的挑战。然而,中国媒体的生存现状就是国家的生存现状,中国媒体的未来维系国家的未来,倘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思维方式不变,中国媒体的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学员们在认真听讲
世界舆论的美国化
接着,杜平又进一步谈到西方舆论的特点与影响力,西方媒体上的中国,以及如何与西方媒体相处等问题。
杜平讲道,美国舆论是世界运转的轴心之一。美国征服世界的力量来源于三大关键之柱:经济(美元);武器(航母)以及话语权(媒体)。美国舆论的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来源于美国的国家影响力。同时,美国媒体对本国的影响力也相应地增加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美国重视自己的媒体,因而全世界也就必须重视美国媒体。美国舆论的国际影响力也就因此扩大了。美国舆论总是能够制造国际热点话题,影响人们对国际问题的是非判断,影响经济政治日程及其顺序,影响本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影响世界关注的重点、世界舆论的倾向以及读者和观众接受资讯的习惯。
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主导着世界,西方舆论体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心态,媒体报道的视角往往居高临下,杜平认为,西方舆论的这一特征有其历史渊源。二战时期,盟国报纸与盟军进入占领区,与军队一起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战后的国际重组。这些历史背景便造成了今天西方舆论的特点。此外,西方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崇尚新闻自由。
谈及出现在西方新闻上的中国时,杜平估计,如今西方媒体75%的新闻和评论都与中国有关,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地位以及其从19世纪至21世纪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巨变都把其自身推向了国际舞台的焦点。杜平还就如何与西方媒体相处提出了自己的四点看法,即必须放弃寄希望于西方媒体的幻想;不能再以广告的心态去美化国家;依赖西方媒体不如信任自己的媒体;取悦西方的记者不如善待本国的记者。
热烈讨论,碰撞思想智慧的火花
在自由讨论环节,杜平与学员们热烈讨论了有关中国媒体发展环境不佳的问题,不少学员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于从业人员同质化这个问题,有学员提问到:“假如同一个报社内的社员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会不会影响整个报纸的基本价值取向?”杜平回答说道:“由于知识面、专业背景、生活背景、政治体制等的差异,记者们应该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这并不影响整份报纸的基本价值取向,共同把事情做好才是维系整份报纸的根基。” 对于该怎样处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杜平谈到:“对于一个媒体,生存是第一性、新闻理想是第二性,个人的言行首先要为公司利益服务,才有为社会服务的可能。但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会理性看待社会发展问题,追求长远性;而非愤青式地摇旗呐喊,只为昙花一现。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如何把正确的话说得更易于让人们接受,让社会接纳。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时,媒体才能在谋取生存的基础上发展。
据了解,该研修班讲座分为两场,下一场讲座杜平将从未来中国的外部挑战这方面展开演讲。

讲座现场
附:杜平简介
杜平,安徽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和国际新闻双学士。1980至1986年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1986年至1995年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时政部主任及首席外交记者,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广播奖”特等奖、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广电部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5年起供职于《联合早报》。目前杜平也兼任全国重点大学郑州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香港百家战略智库理事、北京《中国企业名录》编委。在电台、报纸、传媒工作过多年的他,几乎接触过所有现代大众传媒,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媒体人。2010年杜平加盟凤凰卫视。(简介引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