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些许紧张的心情,记者来到了翻修一新的第八教学楼采访首位“珠江学者”——冉永平教授。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惊讶,这名珠江学者竟如此年轻。但看到谈起学术研究时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便不难明白他为何已在学术方面有如此造诣。对于个人取得的巨大荣耀,他谦虚地说,“我的成绩来自集体”。
有兴趣才能坚持研究
冉永平多年来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成果丰硕。长时间的枯燥研究过程,他是如何坚持并取得一定成绩呢?“语言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只有有兴趣才能坚持。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我看来其实乐趣无穷。”他的这句话恰好点出成功的秘诀。因为兴趣,他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关注语言现象,认真思考,从中得到认识,再与学科知识作结合,巧妙地把生活、学习、研究三者结合为一体,为做研究积累了不少素材。他还笑说,每次去旅游都会留心记下旅游景点内标牌上的英文翻译,自己把这当做一种乐趣,久而久之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长久的观察积累能轻易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随着我校学术委员会首次选举产生,学术研究氛围在我校也越来越浓厚。对于我校学子的学术研究之路,冉永平建议同学们平时应多观察,多思考,提升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

冉永平在演讲中
“‘珠江学者’是集体的荣誉”
回顾十年的研究历程,冉永平用形象的比喻道出心声:“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了这份集体果实而已。”“珠江学者”在学术界是一个骄人的荣誉,但在冉永平看来,这个称号更应该属于我校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学科,以及为该学科默默耕耘并取得成就的前辈学者和学科团队。
他耐心地告诉记者,珠江学者的遴选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标准的。首先,要有高层次的学科背景为前提。我校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一直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该研究中心也是国家级的重点研究基地。在桂诗春、黄建华、何自然、钱冠连等前辈学者们的默默奉献和带领下,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全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因此10年前,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就获得了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只有先获得这个学科岗位的设置,有了这个学科团队效应,他才有可能获此殊荣。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感谢学校对这个学科的高度重视,领导对这个项目的关心。没有这些,也就不可能成功申报“珠江学者”。

冉永平参与学术讨论
与团队共奋进
“从获知‘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成功申报之日起,在内心深处我就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常觉得自己难以承受如此之重,但我会竭力在工作中将这份压力和挑战变成动力,只争朝夕,将‘珠江学者’的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冉教授这样告诉记者。的确,这样一个称号,意味着荣誉,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意味着责任。“珠江学者”并非追逐潮流的虚设,是有具体的责任和要求的。在谈到在今后的研究时,他表示将结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整体要求和“十二五”科研规划,围绕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带领好所在的研究团队及所在学科,努力推出一定的高水平成果。
“我从来不敢把它(珠江学者)当成个人荣誉而自喜,因为学科的发展靠一个人是绝对不行的,要融入包括教师尤其是校内的青年教师,本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形成学科团体和研究团队,才能带领本学科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十分欢迎大家参与其中。”除日常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期刊《现代外语》编辑部的工作外,他最常思考的就是如何有效地组建和带好团队这个难题。在他看来,学科发展就是人的问题,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带领好自己所属的学科团队,才可能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个人发展得再好也只是一棵独木。

冉永平与学生
最后,冉永平寄语同学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机会,但挑战可以是一种动力,可促使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坚持,挑战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机会,但机会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
记者手记:与冉永平教授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能深刻感受到他对于学科建设的热情,我们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团队定会越走越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外语研究作出广外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