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译界泰斗许渊冲寄望广外学子“长江后浪推前浪”

文字:记者 曾祥斌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04 点击数:


  本网讯 113下午,被誉为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来到了我校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学术报告厅,这位钱钟书的学生、杨振宁的同学畅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同慕名前来的听众分享了他70多年的翻译历程。他那幽默的谈吐加上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博得现场观众连连不断的掌声。

  本次著名教授论坛由人事处主办,翻译学院承办,整个多功能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论坛开始前,校长仲伟合教授代表学校、也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和所有许教授的粉丝们向许渊冲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仲伟合向许渊冲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现场座无虚席

“广外代表了21世纪中国的崛起”

  谈起外语外贸类院校,许渊冲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年过九旬的他仍旧声如洪钟他说,他非常乐意来到广外,来到广外同广外的师生一道分享他从事翻译的快乐。他说,外语、外贸两个领域对于我国意义重大,广外代表了21世纪中国的希望他还幽默地,如今美国欠我们债最多,欧洲也要向我们借钱,这是中国在外贸方面的成功,是经济上的成功。经济少了文化也不行,就如同一对翅膀少了一个,就难以发展,所以我们提出要发展外语,广外正好有了外语加外贸这两个翅膀——外语搞文化,外贸搞经济

“文学是跳舞,不是走路”


许渊冲谈翻译理论

  从事外语翻译70余年,这位翻译家一语点破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重科学(precise),中国重艺术(concise)。而就这两者的高下,许渊冲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和西方比一比。西方重科学就好比“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中国则是说一是二,一个字能表达很多意思。作为艺术而言,他认为西方强调科学是不够的。科学和艺术的差别需要例证,他引用美国桂冠诗人Frost名言“说话像走路,写诗像跳舞”,提出文学应该“跳舞,而不是走路”。

  针对中西方翻译的差异,许渊冲讲起法国名著《红与黑》翻译过程中的一处争议。书中女主角含恨而死,即伤心而死。法语原文为mourir,英文则翻译为die,中国的翻译存在两种译法,一种译为去世,另外一种译为魂归离恨天(许渊冲译)。这两种译法引起了争论,起初论证结果认为翻译为“去世”忠实原文,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用科学和艺术两种方式论证,法文的mourir指的是正常死亡。许渊冲指出,书中女主角是非正常死亡,是含恨而死的,所以翻译为死亡只展示了形式上的死亡,而忽略了含恨而死内容。许渊冲介绍道,他的同学杨振宁妻子翁帆的论文便是论证这两种翻译,翁帆认为,从微观上看,魂归离恨天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宏观上,整体来讲是正确的。

  中文翻译为英文又如何保持原有的精髓?许渊冲举了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再次论证中文艺术性的优越。他解释道,西方人讲究科学,讲究精确,所以就把诗句中的“丝”直译为“silk”,事实上这个“丝”字并不仅仅指代蚕丝,而是背后深藏着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将其译为“love sick”。这也是中国人表达爱意的方式,爱却不得见,所以只有至死才能不相思。许渊冲调侃道:“一千年前中国封建思想很严重,李商隐可能是婚外恋,所以他不敢说,所以只能通过文学形式来表达”,话未落音,引得全场哄堂大笑。他又举了王维的诗句“风劲角弓鸣”的翻译例证:美国哈佛教授来北大讲演唐诗,将诗中的“鸣”译为“sing”,北大则译为ring loud。许渊冲认为哈佛教授用词不当,实际上应该译为“ring loud”。通过两个例证,他提出,中国翻译理论、实践上走在西方前面,即便不是如此,也应该平起平坐。

寄望“长江后浪推前浪”

  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是钱钟书的学生,同时又是杨振宁的同班同学。他笑谈自己学外语讲究艺术性,而杨振宁学物理讲究科学性,但在翻译理论上,杨振宁认可许渊冲的看法。许渊冲回忆道,当年杨振宁微积分考了100,物理考99分,但他自己的俄文能考100分,法文考99分,在语言方面自己可以和他比一比,他进而勉励台下学生,“你们有哪一方面的(才能),就向那个方面发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要学会抓住自己的所长”。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只是把翻译当做一种乐趣:“没有它(翻译)我活不下去”。

  由于许渊冲年事已高,听力并不灵敏,现场提问采用了“递纸条”的形式。在回答学生关于治学的提问时,他回忆当初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艰苦经历,勉励台下师生要在珍惜优越的环境,尊重自己一点微小的信心,“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自得其乐,然后给别人乐”。面对台下众多学习外语的学生,许渊冲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他寄望青年能够接好班,振兴经济、振兴中国文化!


附: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1921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笔名X.Y.Z。现为北京大学教授。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生。1950年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在国内外出版社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一百二十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06年中文专著《翻译的艺术》开创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英文专著《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追忆逝水年华》由杨振宁教授作英文序在美国出版,《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美国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说是“有史以来第一”)。英文出版物中有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1、《诗经》2、《楚辞》(美国学者说是“英美文学高峰”)3、《论语》、《老子》4、《唐诗三百首》5、《宋词三百词》6、《李白诗选》7、《苏东坡诗词选》8、《西厢记》(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说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9、《元曲三百首》10、《毛泽东诗词选》。法文出版物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在法国出版。中文译著有世界文学名著十部,包括英国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国雨果《艾那尼》,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亨利-泰勒等作品。2010年由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