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校两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项目开题

文字:记者 金朱玺 谢秋姿 实习生 田昊正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2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2月22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研讨会在我校行政楼国际会议厅举行,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社科司规划处处长何健、高校社科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我校党委书记隋广军、校长仲伟合、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等出席。研讨会分上下午两场举行,副校长顾也力主持开题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此次我校中标的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共有两个,一是由副校长石佑启教授负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二是陈万灵教授负责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的研究”。这也是我校首次中标此类课题,填补了我校科研发展中缺少教育部重大项目立项的空白,是我校科研发展的一次里程碑。

  隋广军在致辞中说:“学校一直在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都在进步,但缺乏高层次的课题。对此,学校成立了国际战略研究院和服务外包研究院,针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应用对策研究。石佑启教授的研究团队克服我校基础薄弱、科研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为我校取得突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此次重大项目中标不是结束,而是我校科研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开始。”最后,他希望在场的课题组成员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完善研究计划。


隋广军致辞

  何健认为,广外中标体现了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进步。此次中标,也对广外的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同时,课题组应该加强理论创新,促进研究的顺利进行。


何健介绍项目有关情况及开题要求

  石佑启首先汇报了他负责的课题的相关情况。本项课题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当今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各国、各地区迫切需要加强交流,政府间加强合作是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此时,良好的法律保障则成了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分为基础性法律问题和运作中法律问题两个部分进行研究。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拓展法学研究视线、丰富政策与法律关系理论等六点,实践意义有为区域经济议题化的政府合作构建有效平台和为实现协调发展提供激励机制等四点。课题组还将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和见解。课题将于2012年1月开始,2014年12月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在此期间,课题组将有效整合资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合作与法制建设有机结合。


石佑启汇报课题情况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仲伟合首先致辞。他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研究”这一课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中标的原因,同时他也指出“项目的中标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而非结束”。他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对该课题的论证、研究思路等多提宝贵意见,帮助课题组完善课题研究内容,为课题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仲伟合致辞

    陈万灵接下来对其负责的课题作介绍。他选题的研究意义价值有为落实中央对外开放的方针、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奉行“世界包容性增长”思想、增强软实力提供现实途径和解决内需、外需失衡,促进外贸平衡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课题组将通过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应用研究等手段全面研究全球需求结构变化,预期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理论上理清全球需求结构演变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各个区域或经济体需求结构变化的态势和未来趋势;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和产业演变趋势;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及产业的影响和对策。此课题一共包括7个子课题。此外,此课题还将计划重点突破通过多维度研究试图发现各类经济体主导需求的变化趋势等研究方式。

陈万灵汇报课题情况

  参与评审的专家,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关保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程信和、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卓兰、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院长杨解君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主任王波就课题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题组成员也给予了一一解答。
张东刚总结道:“此次开题大会为下一步的研究论证服务,专家的意见都非常的中肯。该课题意义重大,内涵极深。”他对课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坚定不移地立足国家战略的需求,二是立足实证研究,三是立足项目的人才培养,四是立足目标,主力长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