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了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促进东亚的共同繁荣,进一步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校于3月26日至27日举行“2012中日论坛——‘3·11’后日本动向与东亚关系”学术研讨会,邀请中日两国及两岸三地哲学社会科学界知名学者就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展开交流。旨在促使两国学者通过各种层面的对话,理清东亚思想文化界的端绪,达成共同建设东亚文化及其相关理论体系的共识,为国家制定政治外交政策建言献策,也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贡献。本次会议由东语学院和国际战略研究院承办。 与会学者包括东京大学小森阳一教授、日本国菲利斯大学岛村辉教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总编孙立川、《开放时代》主编吴重庆、中山大学吴之桐教授、林岗教授、佟君教授、香港大学王向华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林少阳副教授、日本阪南大学洪诗鸿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远喜教授、陈广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开先教授以及我校副校长顾也力教授、相关部处领导、国际战略研究院、东语学院、中文学院教师等三十多人。会议由东语学院院长陈多友教授主持。
首先,副校长顾也力致辞,他指出日本“3·11”大地震也刚刚过去了一周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和日本“3·11”大地震时两国国民超越国界,所展现出的善意和相互支持让我们久久地为之感动。中日学界同仁共聚一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回顾、总结过去40年中日友好的历史,坦诚地交换看法,为中日未来继续共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是适时的,也是必须的。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为中日学者建立充分了解和沟通的平台,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以推进中日两国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以及努力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高我校的学术品位和浓厚我校的文化氛围。
顾也力致辞
主持人陈多友也深刻指出“3·11”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后的日本社会情况,清晰梳理日本学术界的反应,以及中国学术界的反响。广东因其特殊的经济贸易及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对日本更是高度关切,我校曾多次召开座谈会就这场灾难带来的课题进行多层次研判。其中,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还受广东省府委托,开展了“311大地震对日本与广东的经济贸易等领域产生的影响”的专门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陈多友主持
之后时间是专家发言。肖鹞飞教授进行发言。他以“3·11日本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发表演讲,主要有以下内容:震后的思考与判断,以及地震发生一年后的实证检验;3•11大地震日本所暴露出的问题;日本地震对中国的启示,以及深化东亚合作的思考。对广东省来说,近期将产生负面影响,中长期以利好为主。而且从中长期来看,东亚各国将加快寻求替代供应商的步伐,东亚生产网络将构建起最优的系统体系。从日本地震所暴露出的“去核化”和“产业空洞化”等问题中可以获得启发,比如中国的核能政策和能源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最后他强调,东亚各国之间应当加强经济贸易、金融投资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拓展东亚长远的发展空间。
接着刘继森教授进行了点评。他特别强调了中日关系的互补性和依赖性,指出中日两国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紧密性。日本大地震不仅促使我们从经济层面进行反思,而且也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核能源的利用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中日两国的政府和民间深化交流,不断携手合作。
然后小森阳一教授发表演讲。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关于3•11日本大地震的亲身体验,接着对日本政府在地震中未尽到应尽的责任表示批评。在谈及对原子能利用的安全性的认识时,他阐述了大江健三郎的“暧昧论”的观点,并就其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做了深层次的解释。然后他表达了自己关于政府在利用核能问题上的观点,即日本政府必须克服自身的暧昧性,向国民说明利用核能的背景和问题,而不应以牺牲国民的利益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最后他就日本和东亚周边各国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日本政府应当摒弃其保守性,真正加强与东亚各国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构筑东亚地区的和平。
吴之桐教授进行了点评。他就中日之间的定位问题表达了观点,他认为日本特殊主义是欧洲普遍主义的一种衍生物。日本是一个海洋性国家,对日本来说俄国和中国都是“异己的存在”,虽然有“东亚共同体”构想,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日本虽然在经济上与东亚各国密不可分,但在政治上则摇摆不定,没有核心的战略观。对此,杨韶刚教授认为,中日之间在观念上应做一些改变。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和民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同为亚洲国家,中日之间应当保持友好合作的精神,不仅在经济方面更要在文化方面推进交流合作。日本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榜样,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岛村辉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3•11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可以和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的影响相提并论,因为这些事件在经济和政治等多种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尤其在政治层面,他指出日本的政权更迭虽然频繁,但其实际的政治状况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日本同时被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中,在许多方面为美国服务。从TPP即可看出美国的全球战略,而日本的政治主导力有所欠缺。最后他又谈及日本的重建问题,并指出应从新的价值观角度重新审视东亚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会议现场
下午的会议由丁国旗教授主持。丁国旗首先就中日之间关系的再认识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处理许多问题方面,中日两国之间应当有共同的认识和一些具体的战略思想,比如在东海油田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日两国应当深化合作,通过友好协商等方法在事关两国利益的问题上保持一致性。
林岗教授进行了发言。受日本大地震中所暴露出来的核问题的启发,他认为中国对核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在核能源的利用问题上应该不断反省。在谈及中日两国关系问题时,他指出日本的战略思维定位本身具有不透明性和模糊性,同时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关系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日之间的关系发展不均衡。中日之间虽然存在不信任感,但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两国定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吴重庆教授阐述了核能源的利用与其背后政治问题的关系。3•11大地震促使日本开始反思核能源利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省。“去核化”和“去美国化”成为日本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课题,它们的解决事关日本未来的政治走向。
洪诗鸿教授则以经济为视角,分析了3•11大地震后日本经济的变动和走向。他指出如何解决能源问题事关日本经济的复苏,尤其是核能源的利用问题必须得到妥善的处理。然后他就日本经济在灾后与东亚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日本的经济会出现转移现象,而东亚各国之间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
然后岛村辉教授发表了题为“鹤见线海芝浦车站缘起”的演讲。他以“缘起”这个词语为中心,详细阐述了在文学研究问题上把历史同文学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文学是由一个个叙事的词语构成的,而如果追溯每一个词语的产生,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潜在的历史性。所以可以说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历史,可以从历史层面对文学进行解读。为此他以一个具体的作品为例,在详细分析了作品的历史语境后,阐明了把文学放到历史层面进行解读的可能性。
岛村辉发言
之后,小森阳一教授进行了点评。他以岛村辉教授所提到的小说为例,具体分析了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尤其对小说所具有的历史特色,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读。他认为二战后在以冷战为背景的世界体系中,亚洲各国之间还在进行“热战”,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越南战争。回到文学问题,如果把文学置于历史语境下来进行研究的话,反过来对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文化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
小森阳一发言
最后,陈多友做一天的会议总结。他逐一点评了当天发言的所有嘉宾的言论,并提出了个人观点。他在理清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模式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悖论:日本为了发展经济,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发使用核能源;另一方面,美国帮助日本开发使用核能源也掺杂着遏制前苏联和中国的意图。日本这种在大国干涉下的国家行为扭曲了日本自身的发展。从上古时代到唐朝乃至元明清时代,日本一直受中国大陆的影响,可以说是在华夷体制下抗争并发展着。尤其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来自强大的“他者”的威胁使日本始终生活在忧患危机意识之下。所以,日本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一条扭曲发展的道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目的是为了把大众变成了上帝的选民,资本增殖则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目的。因此,环境恶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基于此陈多友提出了“环境社会主义”,主张推崇绿色经济,提倡有效、合理地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他指出,尽管东亚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但纵观其历史它主要还是在佛教、儒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然而这种共通的传统文化并不会让东亚各国在思想上产生根本性的对抗的状态,反而它可以消除东亚各国间的隔阂,使东亚各国和谐对话。在如何看待中日间一海之隔的问题上,陈多友还表示,与其说大海把两者割裂分离了,不如说大海正是以自身为母体牢牢地把两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