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6日上午9时,学习贯彻“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文件精神研讨会在第一会议厅举行。校长仲伟合,宣传部、研究生处、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相关人员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处、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石佑启主持。
会议现场
教务处处长詹文都首先为在场与会人员进行了“质量三十条”的详细解读,介绍完文件的出台背景后,他将文件的内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解读。他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解读:一,坚持内涵式发展。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增强科研能力、服务社会,推进文化创新。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六,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其中,在第一条的解读中,他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和合作教育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针对第二点,詹文都重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上做出解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他举了我校创新班教学模式进行阐述,而我校将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心则是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会计师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他还提出我校针对本科教学,设有外语教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0个实习基地及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并提供了1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关于机制体制改革这一项,他认为我校应逐步扩大自主选拔考试制度,并增加境外办学机会,探索建立海外实习计划,在招收海外教师、外籍人士及学术校长进行试点。随后,詹文都不但建设性地提出了要分类管理教师,建全老、中、青传帮带,加大领军人物的引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教师建立一个创新的平台,同时还提出,希望未来能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多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仲伟合在会议现场
如果说“质量三十条”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我校党代会精神——“质量”与“特色”,那么“2011计划”则是“质量三十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在解读“2011计划”时,发展规划处处长陈伟光将其视为我校发展的新契机和新任务。因“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又一次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的不限单位、不限学科的发展计划,所以我校必将抓住机遇,实施好“2011计划”。该计划遵循“1148”的思路来发展。所谓“1148”思路即指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为载体来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变。其中所提到的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出发点进行发展是我校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面临的是一流的创新团队、一流的创新氛围、一流的新成果和一流的创新人才的发展与创造。至于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陈伟光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架构:注重培育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和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各方资源,组建“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 协同创新中心 和“广东国际战略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协同创新中心 。最后,陈伟光为与会人员阐明了我校“2011计划”的实施方式及进程。

石佑启主持会议
解读完两项文件后,会议进入了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人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他们在我校应如何处理机会与挑战、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好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最后,仲伟合作重要讲话。他说:“我校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学习并落实这两个文件应作为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内部学习,还应让全校师生都领会其重要性。”对此,仲伟合以未来工作的发展结束了讲话,他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一,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两份文件的意义以指导我们落实“十二五”计划和“繁荣计划”,指导我们贯彻党代会精神,指导我们未来发展;二,准确把握两份文件的内涵与核心内容——强调质量和特色;三,紧抓机遇,制定方案,将方案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进行落实;四,结合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强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宣传学习,创造一个每人都人心向“学”的氛围。
相关新闻链接
“2011计划”实施 高校又遇发展新契机
http://news.gdufs.edu.cn/article-7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