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6日下午,以“生活在此处”为主题的艺术家与青年对话活动于北校图书馆多动能报告厅举行。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乔平、我校副校长顾也力、中文学院院长陈彦辉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唐平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著名作家与广外青年对话 与在场师生展开对话的作家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温远辉,广东省政协委员、原《作品》副主编艾云,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社长、总编辑鲍十,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姚仲才,以及我校中文学院副院长刘小平。
活动开始前,顾也力代表学校向文联对我校主办此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他相信我校学子通过与这些生活阅历丰富、文学艺术造诣深厚的著名作家对话能收获更多的感悟和知识,对培养我校学生的文学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顾也力致辞 乔平则对已成功举办数十场的艺术家与大学生现场对话的创造性举措表示了高度赞赏,他认为文学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岭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精华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和展开广州本土文学创作。
乔平发言分享精彩人生 畅谈文学价值
五位嘉宾均成长在外省,他们以“新广州人”的身份感受和审视着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给予了他们新的写作资源,让他们更深刻地思考和感悟人生。
艾云以其作品《南方与北方》中表现出的地域文化差异为例,向在座师生说明了八九十年代南北方人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北方人向往诗意地栖居和纯粹、宁静的生活,南方人更注重现实意义。她表示目前更喜欢南方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这种温和、商量的关系,南北两种文化冲突成为了她宝贵的写作资源。
![](/__local/C/F3/FA/A11BC36D199E530E982E5986D4E_49C35D66_46F85.jpg?e=.jpg)
艾云谈南北文化差异
魏微曾在基层单位挂职体验广州本土文化,她表示自己用了大约七年的时间才适应南方的生活,并打算在一两年内创作与广州本土文化有关的作品。同样有挂职经验的鲍十则说到自己喜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直接深入的感受广州文化,并表示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深刻的体会。
![](/__local/A/5D/D2/B206E679A10240664E0B9DAA8AD_F9CE5C96_4253C.jpg?e=.jpg)
鲍十谈感受广州本土文化
刘小平认为文学是城市的名片,应打破乡村文学占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主流的格局,将城市与文学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学品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姚仲才则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在南沙群岛守礁的经历。
![](/__local/B/49/45/32332F5B19356F548A191295248_D8EF183B_4911D.jpg?e=.jpg)
姚仲才分享守礁经历
对话众师生 鼓励多阅读
在现场互动的这一环节中,作家们就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回答。被问及作家对社会现象失语的情况,艾云认为现代作家有两个使命:解惑与启蒙。其中,启蒙带有公共性,但作家不能完全担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不一定能对现实有及时回应,因为作家常处于一个混沌、暧昧、朦胧的灰色地带,需要一定的缓冲过程。
![](/__local/0/1A/E8/1BE5E3D8F583519B9A26ABBB2AE_C791FC9C_2A9DD.jpg?e=.jpg)
现场提问,深入对话
当市场或敏感话题与创作产生矛盾时,应如何解决?魏微认为,最好的作家要在“走钢索”中取得平衡与自由,文学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才能走好,而鲍十也十分同意“走钢索”这观点,并表示艺术始于自由,活于限制。
![](/__local/0/24/14/F5E1EE2235015F761D069153B5B_B4C12634_4691A.jpg?e=.jpg)
温远辉与鲍十讨论
如何把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刘小平认为要在各种文化中寻找共性,并使它们相同,这也是中西方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差异性不断下降,趋同性却持续上升,艾云认为现代人应警惕这种现象,并指出这是人类在现代化盲目建设所付出的代价,而人们的丰富性经验也相应减少。针对如何面对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的问题,她认为网络是一种“沉默的暴力”,现代人可以适当地放置生活,“走一步退两步”。
互动最后,五位作家对以文学为专业或有兴趣成为作家的同学不约而同提出建议:多阅读,创作从读书开始。另外,姚仲才认为写作要与实践相结合;艾云则提醒学生写作需要持久的耐力。
艺术家简介:
温远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主编。
魏微: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
艾云: 著名作家、广东省政协委员、原《作品》副主编。 著有专著《此岸到彼岸的泅渡》、《细节的四季》、《南方与北方》、《理智之年》、《欲望之年》、《退出历史》、《用身体思想》等。随笔集《艾云随笔——女人自述》获1995年广东省新人新作奖。
鲍十: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小说《纪念》被改编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获得第50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第23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第2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上海影评人奖优秀故事片奖,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大奖,伊朗国际电影节紫水晶奖等。
姚仲才: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南海!南海!》、《感动》获广东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刘小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出版专著及合著《有根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欲望的重新叙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