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4日晚7点,由校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主办的人文大讲坛第51讲在北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为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曹操墓开掘、鉴定过程,并向大家展示和还原了一个性格丰满的真实曹操。

讲座现场
众里寻他千百度 拨开历史的谜雾
李凭介绍说,曹操历来被视为魏晋南北朝学术领域的第一研究对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曹操墓的发现和发掘是进一步研究曹操的重大历史契机。而曹操墓历来谜团重重,民间还流传着这位“盗墓鼻祖”为自己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避免被盗的传说。对于曹操墓的真伪问题社会上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曹操墓的发现是“周老虎”闹剧再次上演。李凭表示,存在质疑是好事,表明了社会对曹操的关注。但他认为,从目前已完成的考古发掘的周边地理环境及地望、墓葬形制、规格、刻铭石牌及相关出土遗物等证据来看,考古工作者关于该墓为曹操墓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大疑团浮出水面 专家一一给予解答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曹操墓浮现了很多新的疑团。比如陵墓曾遭到报复性破坏,部分雕刻精美的画像石被砸个粉碎,而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也多被砸碎。这显然不是盗墓贼所为,因为盗墓贼缺乏足够的动机。李凭分析到,这种行为明显带有报复性,当时政治家还是彼此尊敬的,曹操也曾痛悼袁绍并安抚其家属,所以应该不是政敌所为。他猜测可能是仇家或怨家所为,如吕伯奢、于禁等人的后代。

李凭讲述曹操与曹操墓
在曹操墓中共发现三个头骨,其中两名是女性。年老女性推测为卞皇后或丁皇后,另一个女性年龄在二十左右,这个年轻女性的身份成为一个迷。而据史料记载,曹操有枕着女人大腿睡午觉的习惯,李凭推测该名女性身份并不一定很高,很有可能是其贴身女侍。
曹操墓规格虽高,内容却很简朴,是名副其实的节葬,曹操为何会选择节葬也成为热点。李凭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是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财力不能支持厚葬。曹操关心人民疾苦,不忍搜刮民脂民膏;其二是体现了典型的曹操风格,以少胜多,不惧失败;其三是当时军阀公然盗墓以解决粮饷问题,盗墓之风盛行,据相关资料记载曹操军队中就设有“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专门盗墓的部队。为了防止自己的墓日后惨遭“毒手”,于是曹操选择一切从简。

听众们的脑袋也随着屏幕上图片的转动而不断转动
是白脸奸雄还是一代伟人 还原曹操历史真面目
受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影响,在今天人眼中,曹操多是阴险狡诈、多疑残忍的奸雄形象。但历史应该是公正的,曹操应该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李凭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从大是大非着眼,以其是否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根本原则。曹操在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政策较为开明,对推动社会和历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凭表示,对曹操评价的变化以唐宋为分水岭。宋代以前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唐太宗在征高丽途中也曾亲自拜谒过曹操墓,唐诗也多咏西陵(即曹操墓),曹操墓已成为政治理想的地标。而到了宋代,儒家程朱理学的发展使忠君思想极端化,甚至达到愚忠的地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当然不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容。曹操本人确实存在多疑、残忍的性格弱点,普通百姓对这些统治者的通病恨之入骨,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曹操的形象逐渐被文学作品扭曲,最终转变为“奸雄”了。
李凭进一步指出,曹操的历史功绩不可抹杀。为曹操翻案,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目不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曹操墓建在贫瘠的高地上,不封不树,不与民争地。陪葬品简朴,出土的陶器多是素面且制作粗糙,这与古代帝王陵墓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纠正当今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教科书。
在提问环节中,现场的观众十分踊跃,表现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有同学关心曹操墓发掘出的文物今后的去向问题,李凭回答道:“当地文物局已经在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作为学者,我当然希望这次的重大历史文物能够得到最全面最科学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