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撑起大亚运的小人物背后的故事

文字:记者 陈晓霖 郭苏妍 程迪 南茜 杨洋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5-15 点击数:


  “每天虽然辛苦,但要供孩子读大学,多赚一点是一点啊!”从番禺来的王先生和一群头戴草帽、手拿沙丘的工人在滑轮场馆基地开挖“装”电线的沟渠。

  “下雨就下嘛,就是吃个饭,还能有什么办法。”场馆边的蓝色铁皮房里,一个女孩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切菜,广州近期的暴雨天气也常让铁板屋里“下起小雨”。

  “我和我儿子已经两年没有见过面了。”她靠着布满灰尘的铁皮门,右脚从拖鞋里抽出,放在严重生锈的门槛上摩擦,一位略显腼腆的女工不知所措地看着记者。

 

  本网讯 大学城亚运会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的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常在各个建筑工地奔波工作,已经对所处的环境失去陌生感,如果没有他们,亚运施工就无法顺利完成进度。记者们亲身走进场馆,去了解工人们背后的故事。


自行车馆正面现状图

 

“筑起”便民通道 “撑起”安全屏障

  推着手推车来回于场馆外的通道,每次却只能运送一块砖。广西籍的周伯负责人行通道运砖铺砖的工作,身材不高的他,黝黑的上半身显得消瘦。

  虽然只是简单的运输工作,但单是把每块170斤重的大砖弄到手推车里已经很有难度。“运砖是需要想办法的!”周伯笑言。他把手推车垂直放置,将砖块扶起竖放,再用一块小石头撬起砖块将其放进车兜里,最后再以小木条为杠杆把装好砖块的车推起来。

  周伯每天重复这样的几个动作,把砖块运到指定的通道上铺在地面。每天工作九个半小时,有时候还要深夜加班。“看起来只有一块砖,那也很重呢!”


周伯自创的装砖技巧

  负责搭建外围“安全网”的工人郭伯正在检查架子的扣件和螺丝,以确保眼前的“活架子”每一处都是牢固合格的。

  两个月前,郭伯的朋友叫上他,一起到广州大学城参加自行车场馆的施工项目。据郭伯描述,仅仅是自行车场馆,每天就需要500多个工人同时施工。天亮他们就开始工作,吃完午饭休息到1点半左右则继续施工到6点多。为什么外围这些架子被称为“活架子”?记者观察到,铁架都是利用扣件和螺丝进行固定的,“搭建和拆卸都很方便,这样既不占地方,以后在其他地方施工也还能再用。”郭伯解释道。

  来自广东汕头的郭伯今年54岁,以前在家靠种香蕉和打散工维持生活。他告诉记者,场馆已经封顶,目前工程的进度也很快。已经当爷爷的郭伯很想念自己的孙子,“这个馆建好的时候,我也差不多回家了。”

 

安全第一 从细节做起

  在自行车场馆的正面阶梯入口处,蓝底白字的标语尤其显眼——宁可停工停产,绝不违章蛮干。

  “你们在上面干吗?很危险!”身着蓝色衬衣的他向记者走来,腋下夹着一只扩音器,左胸前贴着“安全工作”标签。截至今年五月,这位师傅已经在广州大学城亚运会自行车场馆的工地工作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场馆工地上的脚架、绳梯、防火等安全工作都属于他的工作范畴。“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但都不会发生大的意外伤害。我还经常要指导个别工人的工作,有些人的自身安全意识不够强。”

  拥有在北方工作的二十多年经验,他对自己的安全工作非常有自信:“我以前在北京奥运会的体操馆做过,这里的安全工作不如当年的北京,但也不会出什么大意外。”每天晚上,他都要把所有的灭火器检查一遍,确保正常才去睡觉,“这么大一个场馆要是烧了,那可不得了!”

  一周前,广州暴雨闻名全国,市区街道多处被淹没。“我们这里没有淹,所有施工都可正常进行。”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是雨水能够顺畅排泄的通道。

  自行车场馆的屋顶呈弧形,四周都有长短不同的绳梯,工人工作时就在腰间绑着一根线,攀伏在绳梯上进行作业。“我们一直都这样,没出过岔子,没什么不安全的。”一位负责修建屋顶的工人告诉记者。

 

“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适应!”

  在工人宿舍旁的一个简易铁皮棚里,正在为工人准备晚餐的刘阿姨一个月前经同乡介绍,来到亚运自行车轮滑馆工地工作。她和丈夫一同从家乡湖南来到广州,丈夫在工地打一些杂工。夫妇二人一个月的工资总共不到两千元,远不足以负担广州的高消费生活。

  工资微薄,但刘阿姨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她经管的小厨房每天要负责供应四十多个工人的伙食。每天早晨,刘阿姨四点钟就要起床奔赴五公里外的常州买菜或给工人准备早餐。一直忙到六点多,工人吃完饭,刘阿姨来不及休息又要开始洗菜、切菜、准备午饭和之后的晚饭。这样马不停蹄地忙碌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完成全部工作,刘阿姨早已精疲力尽。没有任何娱乐得以放松,这时的她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做。


为生活努力适应的刘阿姨

  由于厨房是用旧铁皮在沙土地上临时圈建的,当广州的雨季来临时,刘阿姨就像是生活在水乡泽国中,“屋顶会不停地往下漏水,地上也会漫起很高的积水。那也没办法,条件有限啊!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适应!”

  刘阿姨今年已经四十多岁,提起家人,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儿子。几个月没能见面,大儿子这个月回家探亲,刘阿姨又因为在工地工作不能休假,无法与儿子相聚。阿姨有些黯然:“为了工作嘛!这就是生活。儿子已经长大,总要自己出去闯的。”

 

北方汉子 “南漂”亚运

  在工地指挥的张三虎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毕业于西安一所“211工程”院校。大学毕业后,主修土建专业的他在北京某大型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本以为会留在北京总部,没想到被派来了广州建设亚运会轮滑场馆,一呆就是两年。”


张师傅为记者介绍馆内的施工情况

  虽然工作时都戴着安全帽,但他的皮肤还是因为长时间的阳光暴晒而显得黝黑。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比较累,因为正好是馆内沥青的全面铺设阶段。沥青材质极易凝固,所以它的铺设讲究“快”,从路的这头开始铺,到对面那头铺好时还要保证起点处的沥青不能干,这样才能保证路面的平直,这期间张师傅都要在旁边盯着。

  “我现在进来就头大,因为进来后什么都找你,缺人的找你,缺材料的找你,没水没电了也找你!”说到这里,他皱起了眉头。“来广州两年了,我只去过北京路、上下九这几个地方!”他遗憾地说。

  在亚运会轮滑场馆的建设工地上,像张三虎这样的工程经理有十一、二人,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毕业于大专院校的土建专业。这10余人就住在工地边临时搭建的员工宿舍内,有网线和空调,但他们只能在晚上享受到这些待遇,他们往往需要在工地上监督各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在场馆圆顶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熬夜赶进度,但前提是保证质量!”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