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科研人物访谈】陈万灵:做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做老师

文字:记者 谭美云 陈雪娴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6-10 点击数: 分享至:


凤凰南粤择良木,飞越校园恋春色。
珠江水畔教真知,白云山麓授灼识。
术业专攻挑大任,崇德笃行勤育才。
诚滋桃李芳天下,温润英才泽现世。
       ——《望校园春望之作》


  长者,学者,师者,陈万灵的三个重要人生角色,在一位研究生写给陈万灵的这首诗中得到体现。曾主持多个科研课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省部级、厅局级及地方政府政策咨询、企业咨询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的陈万灵,在学生眼中,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格物致知、博览群书的学者,更是一位诚滋桃李、温润英才的师者。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科研是为教学服务

  从2000年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关于广东园艺产业的研究》, 2002年省哲学社科项目《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以及《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到2004年主持省自然基金项目《关于社会危机的社区治理方法的研究》、《资源经济和海洋经济研究》,再到最近着手国家社科项目《关于外需减弱与出口平稳增长的探讨》,陈万灵始终奉行着“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陈万灵都是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对他来说,这更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陈万灵在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访问学习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做一个好老师”,这是陈万灵的人生定位。他进行科研,本意在于通过科研工作积累经验、领悟方法、辅助教学。他认为,教学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我们不像那些专门搞科研的机构,我们所做的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旨在让同学了解社会现实,了解最前沿的问题。”在他看来,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填补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更看重于教授学生方法,而这些“授之以渔”的方法与经验主要来自于科研。

“方法比知识重要”:社会调研是一种自学方法

  陈万灵特别强调,学习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关于大学里的自学方法,他提到两点:一是去图书馆查资料,二是做社会调研。“经济学就是关注现实,在做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知识、认识社会。”他建议,调研可从身边环境入手。调查所住社区情况,了解市场菜价,都是社会调研。随后,陈万灵谈起自己大学时期做调研的经历,受过重视、也遭过冷遇,在他看来这都是学习,是经验。“大学生要勇于去社会调研,不要怕失败,要勇于试错。”经历过失败和错误,才能了解更多,学到更多。

  同时他表示,在调研准备过程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在做调查前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一篇研究报告中经济指标和数据的应用、调研方法,还可学会如何引用前人研究成果和观点。

 


陈万灵参加北京服务贸易会

  “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不要一切等老师来教。”有效的听课方法,资料搜集方法,观察社会的方法,思考、演讲、写作方法,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会终身受益。“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时,感到自己大学所学知识大部分来自老师和课堂,那就是浪费了读大学的机会;如果感觉到从老师和课堂中所获知识占少数,而自学得来的知识更多,说明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总量更大。”

怀着一颗“关注社会的心”:从事科研要立足社会

  陈万灵认为,从事科研工作,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如果将其量化为一个一定时间内需写出多少篇论文的任务,科研便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在当今时代浪潮中,想做好科研工作,要始终怀着一颗“关注社会的心”,只有时刻关注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研究工作才会有针对性,这样的科研才会有实际意义。
  科研活动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必一味追求结果,重点在于研究的过程。陈万灵希望学生培养一颗关注社会的心,换位思考,辩证地看问题,踏踏实实做事。


  后记:记者采访时,恰逢陈万灵所指导的四位学生前来向老师请教问题。他们表示,每星期都会来和老师交谈,陈万灵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答疑解惑。采访过程中,陈万灵并非如记者想象中的科研工作者般严肃古板。整个采访过程更像一位醇厚长者在向后辈讲述人生哲理和学习方法,让记者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