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广外达人】蒋京玲:骑行东南亚 圣火领“潮流”

文字:记者 林如莲 张宏明 实习生 邓佩文 范嘉仪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02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从东南亚-中国环骑之行回到学校后,她成为了中文学院08级的插班生,与本来的师弟师妹成为同学。平心静气地游走于久违的广外校园,闲步到图书馆沉浸于文字世界……即使有大量后续的亚运宣传工作,她仍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心中暂不设规划,只想好好充实内心,回归学习生活。

  从亚运火炬传递的线上走下来,她处变不惊,低调地继续着她的生活。这个与亚运结下不解之缘的女孩,还准备在志愿之路走得更远更远。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实力……我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经历苦难,在苦难中成长,并把这难得的经历分享出去,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摘自蒋京玲名片

一个选择,就可能实现我的骑行梦

  如果有如果,蒋京玲的大三应该这样度过:走上职业生涯协会会长的“高管”位置,成为游走于广外校园各类活动的活跃份子,担任UCLG国际友城大会志愿者,拥有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前程无忧”、“广交会”实习机会,凡此种种,也会把她的生活装饰得一团火热。

  但是,她偏偏驶离她大三的预设轨道,做出了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跟上一个由6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位完全不懂外语的耄耋老者组成的团队,前往东南亚六国进行亚运宣传。

  这次冒险带有些孤勇的意味。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突然说要倚仗一辆单车去闯东南亚,而且这个团队要么“老”,要么“小”,女儿的这个决定实在是不能用正常逻辑揣度——当然,父母的反对是铁板钉钉上的事,父母甚至直接断绝了她的经济来源以挫败她的“冲动”。与此同时,老师、同学也用各种理由企图消除她的“一时冲动”。在如此巨大的阻力面前,京玲不是不曾动摇过的。


蒋京玲讲述思想斗争的历程

  舒适生活与独立意志数番斗争后,终于“读万卷书”的思量向“行万里路”的决心倒戈了。蒋京玲坚信她的坚持绝对不只是一种执念,一如她所思考的那番:“通过大学两年的学习和反思,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视野、眼光和胸怀还不够开阔,但这些却不能单从学校教育、图书馆获得,必须通过阅历,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真正走出原有的世界,去经历更多不同的现实和文化的冲击,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真正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这两个强烈的愿望让她的信念更坚定了,她重新努力尝试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一方面不断和父母、老师沟通,告诉他们自身情况与自己对他们的顾虑的考量,让他们知道这并非是孩子的一时冲动而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经过多次沟通后,他们终于被打动了,但是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困难等着她。

  做好取舍。有时候人不能这么贪,而要学会专心和责任,而其实当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自蒋京玲博客

文化碰撞,擦出绚丽的烟火

  为了骑行东南亚-中国之行,她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服身边的人,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交接会长职务。这些问题虽解决了,前期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第一个坎是体能的锻炼。事实上,蒋京玲在出国远征前的一个多月才学会骑自行车。而这次对骑行的要求几乎是每天连续骑行7、8小时,这无疑是对她的车技和体能的巨大挑战。从09年8月24日起,在队长的指导和队友的鼓励下,她对自己实施了魔鬼式训练,每天几乎都坚持做到3小时骑行、10圈跑步,再加80组蛙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训练。此外,她特意在各种不利的条件(如烈日、暴雨、晚上灯光和路况都不好)连续长时间练习,终于成功解决了技术和体能上的问题。

  第二个坎更巨大,远不是她一个人就能够解决的——资金问题。此次活动除了“广之旅”提供飞机往返的费用外,再没有得到任何商业赞助,直至出发前一个月她手头只有自己在疯狂英语工作赚取的1000多块钱!在团队的鼓励下,她开始实施“天使投资计划”,把自己的梦想做成ppt发给亲朋好友,以获取支持。让身边一切信任自己的朋友一起创造八零后募资创业大胆实践,一起把梦想做大做强,这就是她的初衷。那时,她经常凌晨还在发邮件写回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温暖无数:“我的梦想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关注,突然感到不止我一个人在努力,我获得了更大的动力坚持下去。”

  “齐天下”亚运志愿者团队终于在2009年9月20日成行,蒋京玲怀揣着3000多块钱踏上旅程。这一路,将分三线出发,先环东南亚6国,再环中国,从广东广西到贵州湖南,一路北上,最后到达长白山天池,并向西藏线进军,其后还在港澳台、珠三角做最后的宣传。问及印象最深的事情,她显得很为难。这一路给她的触动很多,每一天有新的困难:“比如说你在山上爬着爬着,你真的觉得你的肉体和灵魂甚至都已经分开了,你的脚已经再也骑不动了,因为真的很酸。有时我真的觉得人精神的力量会比肉体强大很多。像是灵魂出窍,你的灵魂看着你自己,然后自己就会忍着痛咬着牙,即便心里流着血也还是会往前走。”


团队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合影


蒋京玲(左五)和队友在青海省玉珠峰雪山下的合照

  旅途的疲惫、恶劣的气候、错乱的生物钟、千差万别的异地水土,一切都在坚持中挺过来了。除了要接受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考验,现代人文环境的磨砺也层出不穷,文化的差异性(饮食、宗教、习俗等)在三个月的奔波中得到切身的体会。在英语、普通话、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甚至肢体语言都用上有时也不见效果的情况下,画图成为蒋京玲和队友们与当地人沟通的重要方式。也许正是队员们的这份坚韧感动了社会各界的朋友,每到一处,他们都总能受到当地人民或海外华人的热心帮助。

  “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会,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人文自然景观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感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智上的成长。” 

  深信如果这是志愿者的单独旅行,一切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解决,我们的成功离不开关注和支持过我们的朋友们,你们是值得我永远铭记和感谢的人,你们是我生命中可爱的人,没有你们,蒋京玲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东南亚之旅,甚至不可能平安地回中国!

——摘自蒋京玲的日志

亚运足迹从脚下骑过,亚运火炬从手里传过

  “我背后有一个团队。”蒋京玲说。不仅是指她所在的骑行团队,还指亚运精神在背后的支撑力量。沿途中,他们动用了各种方式宣传亚运,举办新闻发布会、到当地的华文小学宣讲,深入民间与民众交流。各地政府也积极配合,在倡议书上出现了各种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亚运的支持与对中国的友好之情。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所到之处,对亚运的热情的响应深深地感动了她。

  除官方的支持外,团队还得到了许多企业在资讯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当地人的热情帮助。在这一路的环东南亚-中国骑行中,团队带着亚运会官方邀请函和丝绸卷轴,完成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共6个国家的亚运宣传工作。蒋京玲和她的队友在一个著名景点举行的万人签名活动,也得到了沿途市民的积极响应。

  从筹集骑行经费的募捐活动,到真正开始东南亚-中国的骑行之旅,一直走到现在成为了亚运火炬传递深圳线的火炬手,虽然在路上的看似只有京玲一个人,但她并不感到孤单,因为自己承载着的是许多拥有同样梦想的年轻人的愿望。


蒋京玲被选为亚运传递深圳线第12棒的火炬手

  10月18日,京玲在深圳市莲花山进行了火炬传递。她坦言,自己更多地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这次深圳线的火炬手大部分是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而自己身为一名学生,能够被选中担任火炬手,她感到十分骄傲。亚运会对广州发展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契机,“作为广州的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更应该为这次盛事做一点什么,以志愿者的方式去宣传亚运会,是一种荣耀。”


蒋京玲为记者讲解火炬的意义

  仿佛深谙佛道,她讲究“境由心生”,执念着之所以看清是因为看淡。大概正由于这份淡定和坚持,她被亚组委选为亚运传递深圳线第12棒的火炬手。

  淡淡地开放,却芳香远播。蒋京玲,一个大三的学生,正在用她的执着和坚韧,继续抒写灿烂的青春之歌。

  有幸作为2010年亚运会火炬手,于十月十八日早上9:45左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传递圣火,愿与朋友们分享这份荣耀!

——摘自蒋京玲致朋友的短信

相关链接:【视频】361°亚运火炬手热爱故事之蒋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