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春天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还记那个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奇迹?当年小平南巡的贴身记者,现任香港商报总编辑的陈锡添校友回忆起1992年小平南巡的场景,还记忆犹新。著名的通讯稿《东方风来满眼春》就出自他之手。
11月5日下午,陈锡添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和学生们回忆了当年小平南巡的场景,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广外党委副书记金耀观,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党委书记胡文涛,副院长何国平等。会议由郭光华主持。会前,金耀观向陈锡添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任书。

金耀观向陈锡添颁发客座教授聘任书
思想大解放——谈小平南巡的重要意义
陈锡添讲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状况,“国内质疑改革开放的声浪迭起,已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决定南巡。”他回忆道:“在南巡中,邓小平讲到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而且他提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陈锡添强调了小平南巡谈话的重要意义,他说,这次谈话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意义,打破了人民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不仅促使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使人们对国家经济所有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还给‘左’的势力一个致命的打击,使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陈锡添谈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意义
过程坎坷——谈发表通讯稿《东方风来满眼春》
小平南巡的时候,陈锡添是唯一参加采访的文字记者。其实当时报社领导命并不准许他报道这一事件,但作为一名记者,陈锡添认为小平南巡谈话的针对性、指导性非常强,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必定会在全国掀起一股改革开放的热潮。在结束南巡后两个月,陈锡添最终写出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送交中宣部,并得以发表。这篇通讯稿刚发表的时候,陈锡添辗转难眠,他怕写得不好就会影响国家和小平同志的形象。但幸运的是,发表之后,《羊城晚报》、《光明时报》、《北京日报》等国内的媒体都相继转载,甚至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反响,陈锡添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厚积薄发——谈做记者的点滴感受
除了谈到陪同小平南巡的经历,陈锡添还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做新闻的几点经验。他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感。其次,要有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要积累丰富的文、史、政知识,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因为“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采访大人物一定不能拘束,靠得近才能挖出细节。另外,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他希望同学们锻炼好基本功与速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