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学文学不吃亏” 北大博导解读文学性思维培养

文字:记者 陈晓洁 实习生 孙伊美 陈润婵 谢秋姿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26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25日下午,我校著名教授论坛第139讲在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开讲。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韩敏中围绕“文学释读与感悟力培养”这一主题,向我校师生介绍了广义文学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本次讲座由英文学院副院长方开瑞主持,人事处处长方迎生,英文学院院长刘岩出席了讲座。讲座开始前,方迎生代表我校向韩敏中赠送了纪念品。

方迎生同志向韩敏中教授赠送纪念品
方迎生赠送纪念品

“当下存在太多简单思维了”  

  韩敏中首先推荐了哈佛大学教授James Engell的文章《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国文学》,引导大家关注文本阅读能力的缺失在中国及欧美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严重性。她结合自己在教学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举例,指出语言研究及学习者大多是空谈理论,而无法从文本中提取潜藏的深层信息。“然而,理论家们首先就是优秀的阅读者。”她强调。

韩敏中教授(1)
韩敏中表达对批判性思维缺失的焦虑

  “当下存在太多简单思维了。”韩敏中在讲座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焦虑:理论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阅读能力却逐渐下降,思想趋于简单化,缺乏“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文本是具有物质的稠密性的”

  真正的文学释读应是在融入文本之境后再回到自身,多视角解读文本并有所体悟。韩敏中引用“sympathetic imagination(设身处地的想象)”这一概念,提出文本阅读应进入语言本身,把阅读文本当成“intercourse(对话、交流)”,体会用词、语言节奏的不同并提取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现场的师生们在讲座开场前就领到了一份文本——人类学家Loren Eiseley的科普散文节选《THE DREAM ANIMAL》。韩敏中以其为例,详细解读了文章的架构用词以及背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思想,向听众生动地示范了文本释读方法。她形象地向大家阐述了自己心中的阅读:“文本是具有物质的稠密性的,我们要把它稀释,从中拉出一条线。”

“感受文本背后的power”

  20世纪发端的英美“新批评”理论提倡立足于文本的语义性分析,如今这种思想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感受文本背后的power(力量),是文学释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韩敏中通过介绍西方文学中宗教及孤胆英雄形象对作家潜意识的影响,阐述文学性思维的力量。

  韩敏中指出,文学性思维模式在逐渐累积形成后便会对作家产生持久的、散漫性的影响。正如在充满基督教情结的西方文学中,谦卑虔诚及内省的思想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把握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支撑系统,并了解相关的文化,才能切身领受到文本背后的力量感。

“学文学绝对不会吃亏”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韩敏中就如何阅读原著、应带着怎样的态度阅读原著等问题进行解答。她强调,文本阅读能使人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使读者在情感上获得很多的乐趣;同时,它还能培养我们的基础能力,提升积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烈的学生提问环节
现场提问环节师生反响热烈

  “学文学绝对不会吃亏。”韩敏中在最后如是说。她希望大家能学会在文本中细细体味,真正有所获地释读文本。

 

附:韩敏中简介

  韩敏中,上海市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78年进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计划,1981年获英美文学硕士。1992年起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本人主要研究兴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以及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话题与工作:撰写《欧洲文学史》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学及英美文学方面的论文若干;以人文学科的定位编写了专业英语精读课本《北大英语精读》(北大出版社),谈人文教育与文化性思维的文章数篇。翻译方面的工作: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全面修订的版本,2008年);贺萧(Gail Hershatter)著,《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原著曾获美国历史学会妇女史著作奖);《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外研社);目前正在译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