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亚运谢幕了,但志愿者精神永远不会谢幕。在广外排球场馆,652名志愿者向着共同的目标,最终为亚运女排赛事的成功举办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可以说,没有志愿者,亚运就无法顺利举行。然而,志愿者们亲切的微笑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辛苦?

一个人,一个岗位,一本书
没有绿色新衣,也要不吝汗水地付出
穿绿色志愿者服的同学,被亲切地称为“小白菜”,他们是通过在亚组委注册成为正式志愿者后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学生。然而,许多没有穿绿色服装的人们,他们不是志愿者,却同样做着志愿者的工作,为亚运献出自己的力量。
身穿橙色衣服的属于P类工作人员。他们大部分属于亚运场馆团队的管理层或者经理层,是来自学校的老师或者学生,负责组织、策划和安排志愿者工作。他们在观众看不见的后台工作,领导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志愿者,处理业务口和志愿者的问题,工作之繁重难以言喻。一位志愿者在提到人力资源部的余泽浩老师时说:“我站在老师身边两个小时,就没跟他说上一句话,他一直在接电话;有时候中午去找他,看到他就趴在桌子上睡。”而餐饮服务经理蔡德亮,因为太忙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回家陪伴年幼的儿子,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亦流露出了无奈与愧疚。

把训练当作正式上场
场馆内还有一群没有志愿者服穿的同学,他们因为身份特殊,同样要为亚运服务却连吃饭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他们就是“国魅”拉拉队员们和场馆报道团队的小记者们。因为亚组委官方并没有设置这些岗位,故他们没有亚组委提供的配给,无论是吃饭、喝水还是办公地点,他们都只能自己解决,一度成为了“没爹没娘的孩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奔波在场馆的每一个角落,活跃在赛场上,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奋斗着。直到后来,一个个关心他们的领导纷纷出面,他们的配给才得到了落实。
吃饭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刻

体育场没有桌椅的时候,志愿者只能站着吃饭
每到正午时分,“小白菜”们都会坐在用餐区吃饭,聊聊天,休息放松一下。然而,体育场上的桌子和椅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当这些硬件还没有到位时志愿者们只能站成一排,倚在栏杆上吃。栏杆位置有限,志愿者们就尽快吃完,空出位置给下一批同伴。
有时候在进餐的桌子上,会看到一瓶瓶“老干妈”辣椒酱,这是场馆特地给大家的额外补给。因为饭菜在运输途中颠簸得太久,多半已“菜黄肉老”,难以下咽。靠着这些美味的辣椒酱,“小白菜”们才能尽可能多的把配餐消灭掉。据说这些“老干妈”一天可以消耗掉两瓶。
累到顾不上形象
中午的志愿者之家显得非常安静,因为工作了一个上午的志愿者们会在这里午休。由于太累了,志愿者们都顾不上形象,有的趴着,有的头枕着膝盖,有的甚至直接躺在地上睡。黄敏仪是一位负责服务媒体班车的志愿者,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枕着膝盖午睡。黄敏仪介绍,她每天五点多就要起床上岗,到晚上十二点多才能回去,由于困倦,每天中午都要在志愿者之家休息一下。

疲惫的志愿者在“志愿者之家”席地而睡
不得不提的是,场馆的交通业务口有一位名叫谭金言的志愿者,她不远千里从兰州交通大学来到广外,只为能为亚运贡献一份绵力。这次参与亚运的来回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费用全是她自己出的。谭金言在广外旁边的贝岗村租了一个房间,亚运期间就一个人住在里面。她告诉记者说:“(自己一个人住在贝岗)会有点害怕。每天下班后回到房间我就会把门反锁上,在里面做作业。”谭金言这次是向学校请假了十几天时间过来广州的,她的学习任务很重,亚运结束之后她就要马上回去学校参加考试。
在什么岗位就要遵守什么纪律
志愿者的岗位有很多,大家各司其职,而其中有些志愿者的工作特别瞩目,如每次比赛暂停时负责拖地板的志愿者。他们由6个男生组成,球网两边各3个,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长拖把。暂停时间一到,坐在场边的他们就会迅速上前排好,以整齐的步伐和一致的速度将比赛场地拖上一遍,动作之快捷齐整十分吸引眼球。

整齐的拖地员成了比赛一景
最有忍耐力的志愿者该数观众服务志愿者了。他们站在观众席前面,面向观众,随时准备为观众服务。他们被规定了不能回头看比赛,只能一直面对观众,不管比赛多么吸引,现场气氛多么热烈,欢呼声多么震耳欲聋,都不能看一眼。这是纪律。他们留给赛场的是一个个坚定的背影。
而在观众入口处检票的志愿者,也不怎么幸运,因为要一直守候在那儿。当所有观众都入场完毕后,他们也不能懈怠,需要一直守候到比赛结束。和观众服务志愿者一样,他们也会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他们也会渴望进去场馆看比赛,但是,他们不能,他们必须守在观众入口等待散场。
无数“小白菜”让广州亚运倍感亲切,让温暖在人们的心中涌动。再见了,广州亚运;再见了,亲爱的“小白菜”们!因为有你们,亚运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如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