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一些悖论折腾着,而这些悖论恰恰来自于我们最习惯的语言和最熟悉的语境。这些悖论是否可以消除,消除后我们又能否回到原来的语境?12月2日晚在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人文大讲坛第59讲上,我校副教授孔晓明揭开逻辑悖论的面纱,深入浅出地解读和分析逻辑悖论。讲座将晦涩的理论通俗化,使在场的听众大呼过瘾,中文学院教授郭德茂也前来捧场。
逻辑悖论历史悠久 各式变种层出不穷
孔晓明指出,悖论(paradox)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本是指超越了某种信念之上的东西。逻辑悖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古希腊就有著名的说谎者悖论,后来又有苏格拉底悖论、纸牌悖论等各式各样的变种。但这些悖论在最开始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直到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的提出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罗素悖论的提出动摇了数学当中集合概念的基础,并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也曾费尽心机,力图消解逻辑悖论。但消解悖论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语言层次的问题;随后,孔晓明对语言层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消解悖论对语境和语言的影响。
孔晓明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讲解逻辑学问题
几代大师力求“消悖” 各种硬伤始料未及
悖论有何消解之道?孔晓明认为此问并无定论。悖论反映的是人类思维的某种临界状态,是一种“两难”。如果我们要消解这些类似矛盾的表达,人类语言的表达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多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认为应该消解悖论。罗素就曾提出过“分值类型论”和“恶性循环原则”。在罗素看来,所有自我指称的语句都毫无意义。对此,孔晓明认为,罗素在把悖论消解掉的同时,把语言中有用的部分也处理掉了。另外,孔晓明着重提到了塔斯基的消解法,塔斯基采取语言分层理论,把语言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个层次来消除悖论。孔晓明指出,塔斯基的语言层次说虽然管用,但不大符合语言使用习惯,尤其不符合日常语言习惯。因为普通的自然语言对话,其中包含了对象语言、元语言、元元语言(元语言的更上一级),语言层次虽复杂,但交流双方都清楚,此时我们就不需要对这个句子进行“医治”了,如果自然语言变得不再自然,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活力。在是否消解、如何消解的问题上,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陷入到某种类“悖论”之中。
台下观众认真聆听,若有所感
文科生该学点逻辑学 弄懂基本道理是关键
讲座中,孔晓明表示,文科生也应当适当学一点逻辑学或者数学。他谈到,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构建的逻辑体系至今尚无太大变化,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或者参考资料内容上都大同小异,学习逻辑学关键是要把最基本的理论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养成运用逻辑去思维和行为的好习惯。
现场观众积极发问,热心探讨
精彩的讲解过后,孔晓明耐心地解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并就某些比较难懂的逻辑学问题和大家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