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们是“扩招第一代”—各地03届毕业生心声

文字: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3-23 点击数: 分享至:
4年前的“高校扩招”,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增加了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4年后,当初那批因为“扩招”而受益的学子,现在需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失业的尴尬。2003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达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扩招第一代”的命运在此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能够反映大学生心声的,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这篇文章的流传。叶圣陶先生当年的那篇名作,记录了丰收后的“谷贱伤农”,现在,大学生用它来自嘲:主角由卖米的农民,替换成求职的大学生,甚至题目也被改成了《多招了三五成》。  其实,就业问题只是大学“扩招”带来的问题的一个方面。“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迈出的关键的一步。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剧增,随之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我们已有的教育资源扩充了么?扩充的比例能不能与大学生扩招的比例相当?短时间内扩充的教育资源能保证质量么?不管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都有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据教育界专家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将在2005年从1999年的10.5%提高到15%左右,即进入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阶段。大学扩招仍将继续前进!  不知道是哪个普通话不标准的,分不清平舌音卷舌音,把“扩招”说成了“扩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以牺牲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代价来实现这个“进步”,那么“扩招”就无疑是“扩糟”了。  笔者走访了部分学生和教育界人士,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我国高校扩招的。    是“扩招”给了我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湖北某职业技术学院大四学生余磊)   高三下学期了,我的成绩一直在班级20~30名左右徘徊,按我的这个名次,考大学是无望了。大概是在1999年4、5月份吧,班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大学扩大招生近80万,也就是说,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班要比去年多考取3~4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等偏上的同学一下子都来了精神。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啊。我老家是农村的,父母都是农民,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常常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不要再像我们这样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没出息!  高考我发挥不错,9月上旬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扩招,我就要错过这班车了。  感谢扩招给了我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或许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大学的大扩招,像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大学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是不管怎么样,是扩招圆了我的大学梦。这是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少不了的一步。至少大学给了我一个较高的竞争起点,给了我希望和前行的方向。    我在大学里等毕业证书   (安徽某师范学院大四学生柳风)   我死乞白赖地呆在学校里,背一背老师的考试范围,也一样拿一等奖学金,但我从来都没有真正笑过,我为自己悲哀,我为这样的教育悲哀!但是我还不能滚蛋,也没有勇气滚蛋,我还要圆父辈们来不及实现的大学梦!  大学,原来叫“象牙塔”,现在改叫“玻璃城”了。我本以为怎么说也可以找到一点“大象来此一游”的踪迹,谁知道,寻寻觅觅,找寻了4年,留下的还是像玻璃一样的空白与透明。  这也叫大学?那些像我们一样年轻像我们一样没有学问的老师,能叫导师?把几本烂书堆积在屋子里由几个什么主任什么书记什么博士的家属看着,就叫图书馆?随便搞个什么样的人到报告厅做个表演就要学术讲座?组织一些本该小学生玩的游戏就是繁荣校园文化?本来是一所中专学校,换了一个校牌,其他什么都不变,就是大学了?天,我晕!不指望在这样的学校里学到什么东西,花那么多的钱、那么宝贵的几年时间,死在这里,纯粹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书。    “扩招生”和“扩糟生”仅一字之差   (浙江某经贸学院大四学生罗宇威)   2002年12底,我去了趟广州,好几家单位负责招聘工作的领导看了我的资料,都对我摇头:“不是很正规的学校啊,如果不是扩招,你能上大学么?”我老老实实地回答他们:“我们学校是扩招后才有专科升上去的。”和他们的对话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们一句“下一位”就把我打发了。  难道我们扩招进来的都很差劲么?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遍地是人才,人家还愁招不到人?前几年流行的是“本科生像条狗,研究生满街,博士生抖一抖”,而今流行的是“研究生像条狗,博士生满街走,博士后抖一抖”,人家瞅不上我们扩招生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扩招生”和“扩糟生”仅一字之差啊!    情非得已,不把我当大学生也无所谓   (山东某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黎雨秋)   过去考大学被人们称为过独木桥,我看现在就业也快成独木桥了,万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要能够留在城里(我家是农村的),拾易拉罐我也干!人家不把你当大学生,你硬要说自己是大学生,有用么?  记得《人才市场报》曾经举行过一次“如何看待大学生擦鞋匠、两种就业观念大碰撞”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甘做擦鞋匠,这是就业观念的积极转变,如果这样的话,就业之路就要大大宽广起来了!  然而,如果大量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观念,麻烦也不会小:国家花近20年时间栽培一个人才,这太不值得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力都不是很好”,所以很有可能他们擦的皮鞋不比人家没有学历的人擦得亮!    “象牙塔”缘何变成了“玻璃城”    (海归学者孙传钊教授)   我对时下的大学大学生很失望,我是1990年代初期出国的,9年后回来就找不昔日的大学了。想当年,一片树叶掉下来,砸到5个学生,有3个是“部长”,3个是“诗人”(其中有一个既是“部长”又是“诗人”),而今呢,“部长”比原来多了,“诗人”比原来少了,甚至是很难发现,看到他们这样像个中学生一般在大学里消磨青春,我很痛心。“象牙塔”缘何变成了“玻璃城”?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扩招”是件好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本来就存在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扩招”之后,非但没有缩小这种差距,反而扩大了这种差距,从教学硬件到教学软件上都在扩大差距,不少地方性大学,根本就没有充分做好“扩招”的准备,但是在高等教育被誉为21世纪最关键的一个商机面前,他们一点也不肯让步,这样的“扩招”,这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么?    我为大学生说真话   (南京某高校学生处张处长)   “扩招”以后,高校英语四级的一次性通过率有所降低,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扩招”以前一般为50%,而“扩招”后下滑为20%到30%左右;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的四级通过率“扩招”前为80%以上,“扩招”以后则为50%,这就意味着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有近一半的人拿不到大学英语四级证。  “扩招”,在某些人眼里,已经变成了“扩糟”,随着大学一步步向“宽进严出”迈进,我们还能不能以原来的标准权衡当代大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学生的先天性之不足?  师资问题恐怕是大学扩招带来的最头痛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绝不是两三年就可以解决的。不少高校解决师资难题的一条捷径是大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如果一毕业就站上讲台,徒有“助教”之名,而行“讲师”之职,似乎有很多不妥。至于因为“扩招”导致教室不够用、图书馆不够用、实验器材不够用等等就更不必说了。这样一来,先天不足是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得不到良好的后天教育也是事实,我们还能期望大学生怎么样?  真的希望,以后再也听不到大学生“我在大学里等毕业证书”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