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qczx/5.jpg[/img]
这是一个“拇指时代”。
如果要数近十年来在中国流行得最快的东西,除了互联网外,恐怕就是手机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移动通讯技术经历了质的飞跃。曾几何时,手机就是权势、财富的象征,只有“大款”才能拿得起那份沉甸甸的虚荣。如今,即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把手机作为必备的通讯工具。昔日的“大哥大”变成了今天的“小玩意”。走在潮流最前端的大学生,也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和痛快,同时演绎着一种时尚。
也就是说,移动电话在大学生手中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已了。收发信息、移动上网、移动聊天、收听广播、摄像等等,已经悄然颠覆了移动“电话”的基本含义,充当了手机功能里的主角。生产商们更是乐此不彼,于是,手机的功能与其体积成反比地迅速发展着。
享受必然伴随着代价,手机消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手机消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购买手机的费用,一为手机话费。尽管前者往往是一笔大开销,但也毕竟是一次性投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后者。
一般说来,手机话费的缴付方式可以分为“计划型”与“市场型”两种。前者即通常所说的预付话费,在这种方式下能控制每月的话费开支,具有“宏观调控”的意义;后者则是月结话费(或由银行代扣)。虽然这种方式自由度较大,但每月按时而至的话费单往往是一颗威力不小的“白色炸弹”。
从调查所得,我校大学生每月话费从二三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平均为每月五十元左右)。尽管如此悬殊,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70-80%的话费用在了收发短信息上。原因很简单,短信与电话比较,有两大优点:一是收费便宜,一是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但笔者个人认为,它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在电话里只要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话,却偏要大拇指忙乎半天也未必能说清楚。所以若真有重要事时,大家还是会选择拨打电话的。(固定电话这时候就是首选了,因为电话费相对便宜,这自然是题外话了。)但是大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时也不拨打移动电话这种消费心理,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从离家求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一夜间被迫着长大了。吃饭、洗衣等日常琐事开始无情地占据那珍贵的学习时间。更残酷的是,一向大方的自己竟变得斤斤计较起来。尽管昔日在家不让自己乱花一分钱买零食的家长,也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自己买点好东西吃补补身体,自己就是心疼那几个钱。3块一斤的苹果,偏要扯破脸皮砍到2块5才肯买,却也不晓得那5毛怎么就突然如此重要。(这就是原则问题?)显然,4毛一分钟的电话肯定比不上1毛一条的信息了,尽管要委屈一下那可怜的大拇指。
从手机的体积可以看到科技的进步,从手机的功能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从关于手机的消费现象也可以看到我们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吧?
庆幸的是,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终于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