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专家谈“非典”的心理预防

文字:袁长青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5-02 点击数: 分享至:
   专家谈”非典”的心理预防 面对“非典”防治的严峻形势,不少人都采取了“戴口罩、吃中药”等防护措施。但一些人预防心理过了头:一天几十遍地不停洗手、想尽各种办法吃抗病毒药物;偶尔打个喷嚏就认为感染,并为此忧心忡忡;老是怀疑自己得了“非典”……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小林教授认为,对于非典这样一个尚未完全认识的疾病,高度警惕并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必要的,但大可不必谈“非”色变,人人自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充分调动和激发机体各部分活力,使整体机能调控到最佳状态,是平安度过非典时期的一剂“良药”。   近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区陆续出现一些非典“恐惧症”患者。汉口一外地打工者自称患上“非典”,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检查发现并无任何病症;武汉某高校一位研究生患呼吸道感染痊愈后,仍怀疑染上“非典”,不敢出院,到了晚上总会失眠,最终精神失常。一位女士曾到北京出差时与人握手,怀疑自己染上非典,老是感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体温、胸片和血常规结果均正常,但仍然一天之内数次到医院检查。还有的人整天坐卧不安,到处寻医问药,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刘小林说,肌体适度的应激反应对健康有利,能调动免疫系统的功能。但如果应激过度,心理负担过重,整天精神焦躁不安,反而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功能,使自己抵御侵害能力下降。“非典”对患者来说是有形的“肺病”,而心理负担过重却成了无形的“心病”。消除恐惧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卫生环境尤为重要,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 ●北京朝阳区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李文咏说,她每天接听的上百个防治“非典恐惧综合症”心理援助专家热线中,有不少市民反映,“非典”打乱了自己原来平静的生活,感到孤立无助,脾气很大,甚至失眠,产生了一些无名的烦躁情绪。还有一些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三毕业生打电话说,现在正是复习高考的关键时刻,但自己却看不进书,无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李文咏分析,这种烦躁情绪源于内心的恐慌,而过度的恐慌是基于我们对“非典”还处于一知半解。从心理学上说,当人完全无知或一点不懂时不会恐慌,一知半解状态是最恐慌的。处于烦躁和恐慌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机体免疫力会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是非常不利于预防“非典”疾病,对此应该提高警惕。她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绪,应该及时与心理疾病专家沟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症结进行心理辅导。   ●北京预防“非典恐惧症综合症”心理援助专家热线主任俞智然说,消除烦躁情绪,首先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理性,面对现实。因为你心理状态再不好,也于事无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俞智然建议,多做规范的深呼吸。人情绪方面的波动,通常会通过呼吸反映出来,调整呼吸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规范的深呼吸包括三个步骤:用鼻吸气,然后长时间屏住呼吸,再缓缓吐气。每天做10次,一次坚持5分钟,对调节情绪很有帮助。同时,每天大量饮用白开水,通过喝水来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也能促使机体保持健康的状况,有利于心理平衡。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不恐病、不轻病”六个字,提醒公众要健康应对沸沸扬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   唐登华说,面对非典型肺炎,有些人紧张过度,如临大敌,有些人却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有些人则积极主动做好个人预防措施,这些都关乎心理健康领域,心理卫生专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推动社会开展预防工作。 “出现恐慌、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唐登华表示,人们面对危机,尤其是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事件,表现出担心乃至恐慌,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客观、及时、全面地把有关情况告诉群众。   唐登华用“真诚”这个字眼,表达他对我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的坦诚和主动的欣赏。他说,当老百姓找不到渠道了解这个病究竟有多危险时,他们会更恐慌。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通过有效行动,普及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方式和途径等知识,教给大家预防的方法,包括冬春之交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使老百姓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非典”的带菌者,从而提高警惕,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这就把防止非典型肺炎的行动扩大到了全社会,把防避病毒的围墙筑得更高。   唐登华着重提到一个医学术语——“疑病”。这种神经性疾病的表征是,对身体过分担心,虽然通过医学检查为阴性(良性),但仍然不能打消疑虑。唐登华说,正常人也往往有这种倾向。这次有些群众偶尔打个喷嚏,偶尔受凉发烧,就忧心忡忡,害怕自己感染上非典型肺炎;还有的群众近期不敢到公共场所,不敢去医院,拼命吃板蓝根、喝维生素C……这些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举动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一位心理学专家,唐登华给“非典”时期的人们开出一个“心理药方”:重视个体调整。首先要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要明白有些情绪反应不是自己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的;要尽量多地去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给予自己的情感支持;要通过登陆卫生部官方网站或其它途径,切实了解相关知识、信息,尽量减少不确定的“可能”;冷静面对疫情、面对变化,增长知识,保护自己;尽量多地给自己创造快乐源泉,舒缓压力。 ●非典型肺炎愈后病人罗梅英,讲述了她患病后从自身经历出发,从恐惧到恢复健康过程中的种种心态。   现年57岁的罗梅英是一位退休后返聘职工,在3月15日入院治疗,她的家人和同事至今未发现患病。她告诉记者,此前一周自己一直发烧不退,觉得很难受,拍片后医生高度怀疑是非典型肺炎,才住进了医院。“外面的人传得沸沸扬扬,我当然害怕了。”但她从心底里有些抗拒,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非典型肺炎,顾虑重重,直到做了CT检查,她才从怀疑转为相信。   “但是进来后我见到他们的医德医技,我很安心,很踏实。”尽管病痛的煎熬是痛苦的,但罗梅英向记者讲述得最多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反复提起自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谢他们帮助自己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她回忆说,确诊后转入了另外的病房,自己心跳很快,一讲话就喘,呼吸困难,医生护士给我上了呼吸机。据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陈学福介绍,罗梅英是医院收治的第一个重症病人,胸部拍片显示肺部炎症进展很快,血气分析明显低氧血症,已达到有关重症标准,情况危重。对病人进行皮质激素治疗后,第三天开始退烧,上了三天无创性呼吸机,体温开始恢复正常,氧分压有所上升,23日可以下地自理,肺部炎症阴影明显吸收,后来用支持疗法,使用抗病毒、化痰止咳和营养类的药。   “我很感动,医生护士不仅经常来观察我的情况,每天做什么、情况进展怎样都告诉我,而且我有什么事,只要一按铃,他们都会过来,看到他们,我就什么都不怕了。”罗梅英其实不知道,为了全力以赴救治成功,医护人员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苦下功夫,在护理上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非典型肺炎有传染性,医护人员每次均须穿上防护衣、隔离衣、口罩、头帽、手套、鞋套,而出来后回到办公室前也要解除全部“武装”。同时,为加强消毒处理,医生护士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增加。护士长区健茹告诉记者,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需要比以往多花三倍时间。据了解,医院从2月7日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确诊的60人中有46人已经康复出院,目前为止无人死亡,医护人员也没有一人受到感染。   罗梅英在等待着家人办完手续接她回家,她愉快地对记者说:“我只想着早点回家,早点回去见到我的小孙子。我没想到,病情这么重也能好得这么快,感谢医生护士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安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成功治愈。”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李纪超提出对非典除采取必要的医学卫生措施外,个人的心理预防同样重要。 他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非典,避免没有根据的推测和怀疑。由于非典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对其全面了解目前还有困难;但只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没有必要过分忧虑。要对医学充满信心,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彻底战胜非典。切不可盲目相信小道消息,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李纪超提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达观的生活态度。非典在挑战医学,更在挑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医学界对战胜非典充满信心,我们同样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平时要注意保健和锻炼,身体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就医。要放松神经,走出非典的阴影,学会安心工作,坦然生活,以稳定沉着展现人生的清醒与从容不迫。 在来信的最后,李纪超说,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关在非典的阴影里不肯出来。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也没有趟不过的河。生活是多彩的,生命是坚强的。选择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去面对,一切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当中! ●由非典引起的恐慌病例开始悄悄在市民中蔓延。心理专家呼吁,应及早制定有效的SARS(非典)心理疾患预防措施,减少SARS对公众心理带来的伤害。林映红是重庆市三院心理咨询专科医生徐兰遇到的第一个因SARS引发恐惧的病人。林映红走进心理咨询诊室一坐下,就不停地问:“我准备半个月的食物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再出来买,会不会很容易被传染?”林映红说,自从知道重庆有非典疑似病例以后,她就开始坐立不安,出门必戴口罩,买的东西抱着回家,绝对不接触汽车座位。不但她自己极少出门,连丈夫外出也要被她限制。她还用醋把家里熏了擦、擦了又熏,一些浅色的家具因此都有点变色了。徐医生说,这是由于对非典恐惧而产生的恐慌心理,恐慌心理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在非典面前反而成了易感人群。在徐医生将这些道理对林映红一一道明以后,林映红心里的症结解开了,她决定取消“闭门在家”的计划。   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蒙华庆教授说,医护人员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他认为,医护人员出现心理不安,会导致工作出错,影响正常的医护程序;医护人员往往在自己承受着压力的同时还要安抚病人,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发泄,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蒙华庆建议,应及早采取SARS心理疾患预防措施。一是在非典领导小组成员里增加心理卫生专家;二是在对非典的宣传中,加入心理卫生的知识;三是引导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及时和心理医生交流,消除疾患,避免将恐惧心理扩散到更大的范围里。 (袁长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