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东山魁夷的画和随笔的人,是否都会被一种美妙的力量所震慑和感动吗?他那雄浑壮观而又肃索孤寂的《残照》,蜿蜒在青绿山坡的交织着希望和绝望的《路》,温暖和谐洋溢着故乡味道的《秋风行画卷》……这些这些,无不蕴涵着一种自然生命的律动和东山先生对自然和风景的热爱和在心里引起的共鸣。
东山魁夷先生是风景画家,他首先志向日本画,后来留学德国,再历访欧洲。他对西欧文化艺术抱有浓厚兴趣。这种对西方的憧憬和对故国的乡愁,以及对日本艺术、风俗人情的依恋和领悟,形成了他的文学艺术的东方传统的现代精神。东山先生说过,他的美术是不断以西方文化的刺激为纬线,以日本传统文化性格以及眷恋为经线编织出来的。
东山魁夷先生是一个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人。他说他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强烈感受到情绪的安宁与解放。这种性格的形成同时也受其父母生活的影响。他的父母亲性格迥异,存在矛盾和争吵,他从小目睹大人间的恩怨爱憎的酷烈,在心里烙下沉郁的无法抹去的阴影。东山先生觉得独自置身于山间海边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东山先生选择了画家的道路。懂事开始,看到父母那恩怨爱憎的状况,他在精神形成时感受到强烈的躁动,母亲的死、弟弟的早死、父亲家业的破产,艺术上长期痛苦的摸索,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悲惨……这些经历,让他觉得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在黑暗的山谷里行走。
后来战争结束了,他到了市川市,生活依然艰苦。但就是在那个一切都十分匮乏的时期,他终于从艺术的低谷走出来,从心灵开始感悟。他凝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凝视大自然,这两者在一个神秘的维度上相通。这种微妙的感觉是他创作的灵感,同时,他以极其细腻的手法将它们描绘在画面上。
《残照》这幅作品的创作是在市川市居住时创作的。
他为了写生步行三个多小时到鹿野山,站在九十九谷尽收眼底的山上,感受自然的气息。那时,脚下的冬天的野草,身后是落叶的树木,他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千沟万壑,他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存在在那一瞬间与他的命运同在了。他从眼前萧瑟荒凉的景色和寂寞孤独的自己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充实。此情此景成了他创作《残照》的灵感和源泉。也为他长期压抑的心情找到了寄放的地方。
东山先生在创作《残照》的时候,将以前游访过的几个地方的景色和山峦面容重新重叠在一起,于是逐渐形成雄浑壮观的创作构思。他将连绵群山的远景置于画面中间,通过最后一抹余晖的映照,使松散画面显得紧凑完整。光线的明暗,透视的远近所产生的和谐感以及山脊棱线交叉重叠的节奏感是这幅作品的构成要素。画家说:这幅画表现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热切的企盼和肃杀凄厉到极致的大自然与自己紧密交融的满足感。
于是整幅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层峦叠嶂,绵延逶迤,一直伸向天的尽头。寒冬荒凉粗犷的山岩呈现出难以捕捉的抑郁的茶褐色,但是在夕阳的映照下,淡红色的明亮部分与青紫色的阴影部分交织成明暗微妙的和谐仿佛深藏着宁静的气息。傍晚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淡淡的亮光逐渐融入地面,展现出无垠无际的空间。
《残照》
独坐 残阳夕照的山顶。
远眺 暮色的群山和清澄的天空。
体验 苦恼和悲哀之后,
祈念的宁静。
融入 悟谛的世界
同样的,《路》也是一幅很好的作品,画面是这样的:向着大海的倾斜的草地上,两旁镶着杂草的路笔直地舒缓地向上延伸。然后又消失在视野内了,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路朝着遥远的山冈那边蜿蜒而去了。天空是淡青色,山坡鲜绿,整个画面洋溢着温润的空气,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路》
夏天清晨草原中的一条路。
历尽人生后重新喀什的路。
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心灵之路。
《秋风行画卷》
我化作一阵秋风下山。
穿过落叶松林,渡过河流,
越过柿子成熟的村庄
和芒草起伏的原野,最后消失在雾里。
与落叶在一起……
四幅画卷,画家用暖暖的色调描绘了秀气的小山上是红叶树和落叶树,还弥漫着秋天的轻雾。原野、麦地、农家小院里,农妇正在收稻谷,院子里柿子树上是红色的果实。秋风中的树林里,一匹低着头的马。画面洋溢一种温暖的乡愁。
这就是东山魁夷,用敏感的心与风景对话,又将自然与风景描摹得充满味道且生动感性。东山先生的风景,一面是多姿多彩,另一面是看似统一,但风景的面貌却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说,东山先生是用他崇高的热情和燃烧起来的生命力,倾注在画彩和文墨中,带给读者美的意境,让我们去到一个一片神行的风景和自然世界。 (作者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