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新闻社对社科系主任杨述池副教授的采访任务后,当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杨述池老师,跟他进行了简单的交谈。原以为这半个小时的访谈会让我了解一个课堂之外的杨述池,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次访问也其实是他给我和有机会看到这篇报道的同学上的一堂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让人受益匪浅的课。
钱是人身上的脂肪
杨述池老师从70年代开始当老师,掐指算来,已经是第33个年头了,从小学教到中学,现在又作了大学的老师,杨老师觉得他是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从教的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很好的就职机会向他展开大门,但他都放弃了,他觉得在校园这个相对社会要纯洁得多的环境中,生活会比较轻松、愉快。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过着实实在在的生活。
跟他这个年龄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杨老师在生活中也经历过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等等政治风波的冲击。知识分子下乡的大浪把他带到了当时叫作生产建设兵团的单位作了一名人民教师,杨老师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说:“那时的生活确实是十分艰苦的,但是要懂得苦中作乐,从那时我也形成了勤俭的作风。”从那时的20多块钱一个月,到后来30多再到现在比较丰裕的生活,杨老师始终保持那时的生活作风。因为挺好奇一个教授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是怎么看待钱的,我就问了杨老师一个问题:“如果你偶然地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你会怎么用?”杨老师笑言道“应该没有这种事吧,我还没遇到。”他说钱对有德之人来说是一种享受,而对无德之人来说是一个陷阱,害人害己!他打了一个有趣而形象的比喻:钱就好比是人身上的脂肪,如果没有就会生病,受到寒冷的侵袭,所以要它来御寒,来保暖。但是,一旦它变得太多,就会变成人身上的累赘。所以他觉得不管多少钱,够用足矣。人还是要保持一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很赞同康熙的一句话:勤以养神,俭以养德。
幽默只是授课艺术,重在同学们对课本的掌握和理解
虽说要保持良好的传统作风,但是杨述池老师觉得由于职业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搞理论更要紧跟中央精神,不断学习。看新闻,看报纸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他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虽然老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是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时俱进。
杨老师的讲课总让人觉得十分幽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当问到是否刻意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风格,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课堂知识的时候,他倒是一脸认真地说:幽默只是一种教学艺术,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他来说,风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上过他的课后有没有能突破概念,“意清理自明!”同学们对概念的掌握,对本质涵义的理解才是老师真正在课堂上想给大家的。当问到什么是好老师的标准时,他说在他心中主要有三条的标准,一、严格律己,绷好为人师表的弦,“老师随随便便,影响学生一片!”二、严格的治学精神,没有这一点,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出来也只能污染学生啊!”三、广阔的知识,认认真真讲好课。他说虽然只有三条,但做好它们是十分不容易的,
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子女
当问到他是怎样看待他的学生时,杨述池老师说他觉得学生就像是他的子女们,不同之处可能就是,对学生他是严格,但对子女则几乎苛刻,因为,他还舍不得,要对他们好好讲道理。他说每年同学们对他的教学评估分数都比较高,在老师中也算名列前矛,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他的感情,曾有同学写过一封信对他说觉得他简直像他爷爷一样叨叨絮絮的。他说其实他对学生是苦口婆心地教导,都是为他们好的话,说才符合他的为师之道。
他觉得现在的学生思想很活泼,很纯洁,性格也很开朗有创新的思维,但是却缺少历练,缺乏毅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想的多懂得多,什么都想做,可是因为大多数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缺少历练,缺乏毅念,这样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容易受挫折。过去大学是“进的来,就出的去!”过去是金饭碗、铁饭碗,而现在,都是瓷饭碗,甚至是纸饭碗,因为那时国家包分配,但是,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比的是实力,比的是综合素质!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现在的大学不只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公管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为社科系的主任,他对社科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说: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发展空间大,且物以稀为贵,有碰到国家社会转型的大好机会,学生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学生要懂得踏踏实实地学习,抓住展现自己的机会,创造各种舞台,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活动能力,锻炼自己的综合实力。他坦言跟其他的优秀的高等学府相比,广外的学习氛围还有待加浓,“文凭在贬值啊,对人才的供求关系在变化,在大学混日子是不行的啊!四年却一晃而过。”在这种情况下,光是读几本书不行,要优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
在跟杨老师的对话中,他一直强调的就是作学生、作老师、做人要实实在在。这样一位充满睿智的长者,一位敢说敢言的学者,一位真真切切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我们给予尊敬、肯定和赞扬的同时,更要谨记他送给我们的珍贵的箴言: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增强危机感、有毅力……
(记者 朱颖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