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中国物价上涨的大潮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到底大不大?本着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带着疑问,中文学院“心干线”望埠挂职队的队员们在望埠镇展开了主题为“物价上涨对望埠镇农民生活的影响”的社会调研。
该调研分为走访农户和走访农贸市场两部分进行。
了解“三农”:走街串巷 与村民零距离
7月17号下午,烈日当空,“心干线”一行人在望埠镇镇政府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分成3组来到崩岗村等3个农民生活区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会讲粤语的队员充分发挥语言优势,把调查问卷里的问题用简明易懂的口语表达,还跟文化水平不高的居民拉起了家常。
坐在自家门口做手工活的吴婆听说队员们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广外学生时,便热情地招呼队员们进屋喝茶。她告诉队员们,她唯一的儿子外出打工了,家里几亩田就靠她和老伴两个人耕着,但两人年岁已高且身患多种疾病,只是种点蔬菜供自家吃。平时就做做手工活补补家用。虽然现在的手工钱也跟着物价上涨了,但只能抵上食品等涨价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当被问及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时,她从屋里拿出了一罐腐乳,笑着对队员们说,连平时常吃的腐乳都涨价了,现在只能“少吃些猪肉,多吃斋菜。”

队员们与村民零距离
崩岗村的陈伯家里的田在十公里之外,他的儿子媳妇每天都要骑半个小时的摩托车才能到。据陈伯介绍,耕地离水源很远,灌溉十分不便,若遇上旱灾,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而在夏天,一场大雨就可以淹没整个耕地,六天后农作物的根就会腐烂。陈伯还谈到,现在农产品的价格虽说有所提升,但从160元一包升到220元一包的化肥等成本也提高了。一年下来,收获的钱刚好抵上成本钱,挣得的钱十分有限。因此,总体来讲,农产品价格虽是上涨了,但总体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调查“三农”:农贸市场“赶集”
7月19日一大早,队员们跟随早晨买菜居民的脚步,来到农贸市场调查市场物价。队员们分肉类、蔬菜水果类、豆类三大类别展开调查。他们来到摊前,详细询问了各类食品的价格,包括涨价或降价的幅度,并记录下了数据。大多数摊主在了解了队员们的身份和来意后都很配合。经过调查,队员们了解到,受天气等因素的制约,蔬菜类涨价比较厉害,其中菜心涨幅最大;豆类的普遍涨幅为5毛到1块;肉类价格较稳定,猪肉价格还有小幅回落。

队员们在农贸市场调查物价
心系“三农”:大学生的责任
此次社会调研,让队员们收获匪浅。杨同学说,通过走访农户,他总算体会到了从小就会背的那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义。此外,在走访农户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农民的生活虽清贫,但他们都很乐观,这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何同学感慨万千:“这种淳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物欲纵流的都市人所缺少的,他们生活的乐趣是丰裕的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据了解,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台了包括免除农业税在内等多项优惠政策。但通过此次社会调研,队员们发现,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得到质的提高,“三农”问题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时,队员们更感受到了大学生肩上背负的重任,他们希望能通过此次社会调研,为望埠镇的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望埠镇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