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由广东省教育工会主办的“校训解读”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校西语学院教授詹德华的题为“校训及校训的历史穿透力”一文获二等奖,图书馆副馆长伍方斐、宣传部部长孔晓明的“校训解读”获优秀奖。
校训是一所学校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始终着力表达或培养的一种办学思想,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治学风格或学术传统。省教育工会为了推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进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从今年5月至8月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开展校训解读活动。经过严格评选,省教育工会从市级教育工会送上的64篇文章中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4篇,并有11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从直属基层工会送上的51篇文章中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1篇,优秀奖10篇,并评出9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我校工会从教职工交上来的文章中推选出两篇参加省教育工会的评比。
附:获奖文章
校训及校训的历史穿透力
詹德华
2003年9月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式确定并公布了自己的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从那一刻起,我们这所年轻的大学就有了一尊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想的座右铭。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于学校而言,为什么要选择这八个字,倒是颇见用心,也很有一番说法的。当初,校训正式公布前夕,校方曾发表过一篇“诠释”,开篇就说:“‘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八字校训,既反映出我校作为涉外型大学的性质和特点,又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训词昭示着为学与为人、现代学术理念与人文精神实践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我校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美德、注重实践的传统,又体现了我校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涉外型通用人才的办学理念。”①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到这八个字所承载的深厚内涵。
记得我校的校训从开始征集,到筛选提炼、反复论证、征求意见,直至最后确定,着实经过了一个不短的过程,也融入了很多人的心智和汗水。可以实实在在地说,这个校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记得在一次论证会上,主管此事的某职能部门负责人曾不无自豪地说,此校训在国内大学的校训中属“上上品”。
应该说,该负责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如若不信,不妨上网搜索浏览一下国内众多大学的校训,比较一下,也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世上很难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校训也不例外。记得当初校训正式公布之后,就有学生满腹疑惑地说:“学贯中西?得唔得嘎?”当时全校上下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教育部即将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宣传刚出炉的校训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准备工作之中。在一次西语学院全体学生的迎评动员大会上,我曾面对好几百号学生用广州话大声鼓励了一句:“得!肯定得!”我想我并不是信口开河。广外大至今尽管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可未来的路将一直延伸,谁敢说将来这里就出不了一两个乃至许多个学贯中西的人呢?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忽然想起,我自己曾经有幸先后求学于广东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莫斯科大学等国内外四所学校,如果加上广东省委党校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2002年起更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这样两家干部培训学校,那就有六所了。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些学校的校训。
这可是有点大不敬了!你求学受教于这些学校,却连人家的校训都不知道,真是很不应该。带着某种自责的心情,我在网上输入了“校训”两个字,搜索出一大堆资料。其中一篇登载在《人民网》上的文章②,读后更令我不安。文章说:“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发现超过一半的人都不能完整准确地背出校训,个别学生甚至对校训一无所知。”读罢此文,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是否属于“个别学生”那一类呢?接着我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学习过的几所高校中,有的学校肯定是没有校训,比如莫斯科大学,我在那里学习生活了近五年时间,自认为一直还是比较留意该校情况的,可是既没有找到他们的校训,更没有看见校训石或校训碑之类的东西,查找了一些资料,也还是没有找到。有的学校可能当时还没有正式确定校训,比如黑龙江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因为在我读书的那个时候还不太时兴这玩艺儿。还有的学校是有过校训的,比如原广外,记得就在现在第六教学楼南门靠路边的位置立有一座写着校训的碑墙。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那个校训了。这一点说起来真不应该。不过认真想想,似乎也不完全是我个人的错,因为原广外在1995年合并之前的短短30年里就经历过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国语学院,然后又是广州外国语学院这样三个时期。如此频繁的变化,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实在是多了点儿,而对于这所大学里的人来说,即使有校训,也很难固守于心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与盛世修志或盛世修史同理,盛世也立训。这些年来,中国的大学都很热衷于立校训,大学的管理者们对校训的提炼和确立倾注了足够多的热情,注入了太多的理想、希冀和期盼。这本应该是件好事,因为无论对于哪一所学校来说,校训的提炼和确立过程都可以说是一个思考办学宗旨、提炼办学理念、谋划办学蓝图的过程。不过,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毕竟还太年轻,而中国的各种政治风潮又来得太频繁。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许多原本就缺少足够历史文化积淀的高校,其费尽努力拟定的校训也就难免不留下政治风潮的痕迹。另一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而人又是千差万别的,很难指望用几个字就能把育人和成才这样复杂的事情框在一个看似非常理想的模式里。古今中外的大学里,“无心揷柳柳成荫”的事例也是常有的。记得仅在我们广外大的历史上,就有过一个周海中同学,学的是英语专业,结果却成了数学家。如此看来,立一个好的、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校训的确不容易。惟其不易,我们的老校长黄建华教授才发出了“慎定校训”的忠告③。
我以为,校训固然重要,可大学向来因人而名。所以,我比较欣赏莫斯科大学的做法:在学校主楼正门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两排从莫斯科大学走出来的一批世界公认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和大文豪的精美塑像(注意:没有政治家塑像)。他们才是自己母校精神的最可信、最具说服力的诠释人和传播者。不过,他们都已进入历史,都已成为先贤。相比之下,我们的大学实在还太年轻,而我们对培养出大家和名人的期盼又是那么热切,那么急不可耐。
校训“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诠释
伍方斐 孔晓明
“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八字校训,既反映出我校作为涉外型大学的性质和特点,又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训词昭示着为学与为人、现代学术理念与人文精神实践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我校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美德、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校“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推崇实践,反对空谈。
作为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当代语境中的“明德尚行”强调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明是非、识大体,以追求至善的道德理想重诚信、守法礼,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实践、做实事;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人格教育,以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贯中西”要求具备跨文化视野和通才意识,校训中“学贯中西”除包含此习见用法外,还具有“熔铸中外文化,构建新型文明”的特定内涵。“西”在此不独指“西方”,而是泛指与“中”相对的“外”即“外国文化”。这一方面与我校作为涉外型院校的性质和学科门类的分布有关,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与现代学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务必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大势使然。
“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八字,文辞典雅,言简意赅,集中体现了我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概括性地传达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