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e bo sei yo!”(韩语“你好”)、“こんにちは!”(日语“你好”),“Bonjour”(法语“你好”)……走在南国商学院的校园里,同学们之间打招呼不仅仅是用汉语、英语,韩、日、法等小语种也悄然兴起,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逐渐风靡起来。
奥运会过后,伴随着即将来到的亚运会,小语种骤然升温,被市场看好。同时,报考小语种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小语种走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了解。

晨读
小语成就业的“敲门砖”
近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大型外企纷纷选择来华投资设厂,小语种人才渐渐走俏。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广交会的举行,亚运会的临近,各种语言人才的需求大增,尤其是熟练掌握小语种的导游、志愿者更为吃香。大环境给小语种不断升温。
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僧多粥少”局面的同时,小语种人才依然备受青睐,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一些热门语种的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近100%。许多旅行社、外企公司的高薪聘请,让一些高校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被企业预定一空。
因此,近年小语种专业的报考十分火热。07级日语专业的李同学告诉记者,多学一种语言就多了一份优势,就有了找工作的“敲门砖”,将来求职就比别人多了一个筹码。而08级朝鲜语专业的陈同学说:“在报考朝鲜语专业前,我父母向很多人打听了,都说这个专业人才紧缺,就业不错。”
除了主修小语种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认识到“熟练掌握英语”不再成为就业优势后,纷纷启动了“二外”计划——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再学一门日语、韩语、法语或是德语等小语种。07级经济系的郑同学说:“我参加了朝鲜语辅修班,为的是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
小语种在南国
南国商学院今年增设了法语专业和朝鲜语专业,同时也开设了朝鲜语辅修班和日语通选课。西语系主任霍海洪告诉记者,开设小语种的专业、辅修班和通选课是学员发展的必然,也符合了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希望南国商学院能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出一份力。
在谈及小语种专业出现报考热、招生热的情况时,东语系副主任柴乾生认为,近年来,小语种报考热有两个原因。首先,小语种人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无论是报考还是将来就业,竞争相对不会那么激烈。其次,是同学们对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有兴趣。

外教课堂
在南国校园里,同学们学习小语种的热情高涨。据了解,法语专业平常上课都会有30多名非法语专业的同学旁听。霍海洪说:“学生自觉学习小语种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学好小语种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小语种不仅在学生中骤然升温,而且一些老师们学习小语种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学生。据了解,参加朝鲜语辅修班的老师多达10人,整个课堂座无虚席。一位前来辅修韩语的老师表示,“小语种的优势正日益凸显。”
面对骤然升温的小语种,柴乾生提醒同学们:“面对这股热潮学生应该冷静对待,不要盲从。同学们要在确定好自己的目标方向后,再作慎重考虑。”他表示,学习小语种的过程需要坚韧的意志,一直坚持下去。
相关链接:小语种
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有6种语言是联合国目前的通用工作语,即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除此之外,其他语言就当属非通用语了。然而,在我国由于绝大部分中学开设的外语都是英语,各高校招生的外语专业也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所以,在每年的高考中,人们习惯性地把英语以外的语种统称为小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