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6号上午,我校社会实践研讨会在南校区一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校团委书记刘志军、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破解社会实践发展难题”为主题,由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国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组组长赵烨主持。

研讨会现场(图/实习生 钟致睿)
总结经验明确不足 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
研讨会上,许国彬总结了我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四点经验:第一,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是学校各部门高度重视并形成协调工作机制;第二,学校各组织、各单位精心组织,改革创新;第三,社会实践工作要自觉和专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第四,广大学生被充分发动起来,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谈到不足之处,他指出部分同学未能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全校的责任,活动投入、基地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个人体会,许国彬要求学校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完善活动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许国彬总结四点经验(图/胡烨)
寻求大型服务活动 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
刘志军就其论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作了报告。他首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的定义,并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了我校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品牌化、基地化、多元化等特点。此外,刘志军还指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对策:一要把实践回归到学生主体,二要做到解放思想,树立灵活的社会实践观念,三是要以大型服务活动为新的增长点来满足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同时我校也要积极创新设计活动。

刘志军就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图/实习生 钟致睿)
各抒己见 畅谈社会实践工作
商英学院党委副书记骆银花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实效机制建设发表了看法。她提出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必须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等建议。随后,骆银花还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效作用,并对构建思政教育“暑期课堂”提出了构建“暑期心理课堂”、“暑期时政课堂”等措施。
经贸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建立基地、保证长效,常规活动和短期活动相结合”等鲜明特点。经贸学院团委书记郝光在总结中提到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相结合,保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分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以一份《韶关日报》,新闻学院辅导员商杰强充分展示了新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并从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互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可能性分析和《韶关日报》模式的影响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中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温晓希同学也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中的难点并提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