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陈建平教授接受采访很不容易,一来他实在太忙,二来他不愿意张扬。但真正与他坐下交谈,又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这位深具gentleman风度的师长,非常随和可亲,能很快领会记者的意思,让人觉得轻松自如,深有所获。
“教书令我年轻”
谈到教学工作,陈教授显得心情很愉快,他告诉记者,每次开课他都很兴奋。因为他不管上什么课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令他感到欣慰。
陈教授对教学的心得是:活学活教,在把握好教学重点的前提下,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常教常新。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几年来他一直在给研究生开“社会语言学”这门课,而几乎每年的教学内容和上课方式都有所创新,有所不同。陈教授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此他的课堂气氛总是非常活跃。而学生的提问和交流,也常能给予他灵感,开拓他的思维,让他充分感受学生的年轻气息,自己也变得年轻。这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他谈到,中国学生常怕开口讲英语,因为怕出错,陈教授鼓励他们:“making errors is making success(出错便是走向成功)”,但仅靠讲道理还不够,他很想通过实验和实证,找出方法来解决中国学生开口难的问题。这便是在与学生交流中得出的想法。
“我对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特别感兴趣”
陈建平教授近期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社会语言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陈副校长在香港中文大学获语言学哲学硕士学位后,又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历史系获现代社会史专业硕士学位,陈教授谈到,他是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文化和社会的,当年在兰开斯特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对现代英国社会的理解和知识至今仍对他的研究有所帮助,而且,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陈教授已在汉英跨文化语篇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着重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及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微观层面开展语言文化分析,着重考察不同文化的语篇模式差异,探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的特定语言文化模式、思维模式和语言价值观与语篇模式的关系。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已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其中他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已被收入美国教育研究资讯数据库(ERIC:RIE),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跨文化语篇模式的差异打下了基础。他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主题突出”的特征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时得到了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如Halliday 等教授的好评,其后发表的论文得到《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的评述与引用。
目前,陈教授正主持着两项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汉英语言系统的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关于科研,陈教授认为,科研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高等教育本身要求创新,创新需要研究,自己不去体验,就不能将自己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经验和研究方法传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陈教授谈到,自己几十年来对科研的兴趣深受老一辈学者的影响,如桂诗春教授、李筱菊教授、胡文仲教授、胡壮麟教授等著名学者的言传身教,学术上的薪火相传,令陈教授深得其益。
“一个词:刻苦”
陈教授是主管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同时还兼任教育部文科基地-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去年的迎评工作中,他可谓是“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刚刚结束我校迎接名牌专业评估的相关工作。
陈教授自称,从1980年到今天,自己一直是“三肩挑”。三肩者,行政、教学、科研也。他在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担任过系主任秘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行政职务,1995年两校合并后担任广外大副校长。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他可谓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觉得不管哪一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和繁重的任务,要在这三方面作到尽心尽职,问心无愧且有所成绩,其中的辛劳可想而知。陈教授说,唯一的秘决在于一个词:刻苦。
陈教授说,不管是行政还是科研和教学,他都追求尽善尽美。因此,有时候他的时间表几乎要以“分钟”来安排的,因为时间很紧,所以他最不喜欢应酬。
他告诉记者,由于平常的时间多投入于行政工作,所以科研工作都是利用周末和假期完成的。有很多年了,他都不曾回过老家。这种忙碌的生活,他觉得很累,但也非常充实,觉得生而有为。“个人有了追求,再苦也是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