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谓之“氛围”,其形成既源于客观因素,也离不开主观的体验,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一个表征形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校园学术氛围体现一种校风和学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让每一个师生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大学是文化继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浓厚的学术底蕴和学术氛围无疑应是它的精、气和神!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勾勒出来:一则体现为师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内显的、相对静态的过程;二则体现为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包括举办和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这是外显的、相对动态的过程。凡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都有较好的机制去促进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也有众多的学术讲座及其它学术活动来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去年底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举办的“广东人文社科状况”问卷调查中,有两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自己从事人文社科研究最大困难是 “缺乏学术气氛”。省社科联专家认为,目前“广东的学术氛围比北京、上海要差些,当然全国的氛围都较差”。作为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高校,目前也普遍存在学术气氛不浓的现象,笔者认为其成因除了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外,也与体制创新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
精心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就体制和管理角度看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思想要重视,学术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应将营建浓郁学术氛围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提倡学术民主,努力建设学术研究的宽松环境;其次,制度有保证,要完善各类考核体系,对二级单位和师生的考核应增加学术指标及其权重;与此相应,应推行学术报告制度,对不同职称人员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年度学术报告提出具体要求,设立系列专题学术讲座、课题结题报告会、学术座谈会等制度;第三,确立激励机制,要打破制约学术发展的瓶颈,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体系,重视和明确科研质量导向,从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等方面采取可行措施,激发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第四,实施规范管理,加强对学术活动的管理,应由相关职能部门本着创建浓厚学术氛围的原则合理规划、相互协调,对全校各类学术活动实行条块管理,同时增拨学术活动经费。
增强广大师生的科研意识,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提高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让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成为广外大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