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这样一位教授,他说他的座右铭是执着,追真,事业心;有这样一位教授,他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承认功利的合理性,但更应坚守精神家园;有这样一位教授,他那慈祥、随和亲切的性格,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我校政治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冯益谦。
一生最大的幸福
当问及最初的导航者时,冯益谦说是高中时鼓励他报考中大哲学系的班主任。但给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学时代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上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MPA毕业生,现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首席顾问———夏书章教授;另一位是已故著名哲学家,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刘嵘教授。这两位教授做学问执着、严谨,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青年时代的冯益谦就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教师的伟大、光荣与责职。所以他选择了当教师并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忠贞不渝,奋斗不息。他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是我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以学生为本
谈到当今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以人为本”时,冯益谦说:“在学校应该具体落实成为‘以学生为本’,这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要求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原动力,冯益谦以对待子女的心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哲学视野,提升学生的哲学思想境界。为此,冯益谦的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多次获得广外优秀教学奖。当过班主任、辅导员、宣传部长、系主任的冯益谦,喜欢和学生交流,喜欢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喜欢现在实行的导师制。他觉得在这种氛围中,自己的心态会很年轻,而这样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一颗宽容、平等待人的心。正如英文学院97级硕士生陈继荣说:“冯老师讲课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既有历史比较,又有现实解剖,让人着迷。是我遇见到讲课最优秀的老师,他使我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坚守精神家园
做人物专访时,我们总喜欢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性”向对方进行一翻提问并希望得到一通不客气的批评,但这一次记者没能“如愿以偿”。冯益谦说,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人文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这两者好比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缺少一个都会发生倾斜。大学生与小市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还有更高尚的追求,就是加倍重视坚守精神家园。冯益谦认为,广外的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并且颇有特色
链接 冯益谦教授于196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现在我校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思想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理事长。40年来,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60多篇。获全国一级学会科研奖两项,省、部级科研奖六项,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思想理论课优秀教师。2001年评为广外大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广外大先进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