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期末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作弊现像。古语有云:人无信,不可立。但诚信在诱惑面前往往显得有点脆弱,面对高校考试中的作弊问题,学生们和老师们是怎样看待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员,对这个问题作一次面面观。
教务处副处长黄巧萍介绍,我校近年来的考风考纪总体不错,但还有个别害群之马,每个学期大概都会有十来位同学因为考试作弊被处分。黄副处长说,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黄副处长认为作弊往往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心理:他作弊他就高分,他不诚信我也不诚信,这样才公平。黄副处长认为,大学生应该懂得思考这些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考试作弊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学只是考虑作弊带来的利益,被那种不正当、不诚实、不合理的高分数所诱惑,从而存在侥幸心理,而往往忽略了作弊的成本———也就是说,他们不考虑作弊的风险和事发的后果,也不考虑在作弊中自己的人格上的诚信缺失。
有些学生会默默纵容作弊的同学,黄副处长对此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义务去检举揭发那些丑陋的行为,全校师生都有责任为营造一个公平纯洁的校园学术氛围出一分力。
学校教务处对考试作弊现像作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教务处有各项制度保障,包括一套比较完善的考试管理规定和处分条例;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有个全校动员大会,让学生意识到学校是有相应的规定和政策的,这样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提醒和警示的作用。起码一些蠢蠢欲动的同学都会考虑那个作弊成本,从而有个理智的选择。所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从源头上加强了对学生作弊现像的防范,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说不许带草稿纸、开启的通讯工具、书本、小纸条之类的东西进考场。考试过程中也安排一些老师巡考,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这样从制度上完善管理,会更有效一些。
曾经有些人建议“无人监考”,但黄副处长认为这在目前还不可能:“这完全是在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但没有他律的自律是脆弱的,人的道德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往往很难坚守得住。尤其是你要追求一个所谓相对公平的时候。至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都有系统的立体的管理,有赖于教务处、学生处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
学生处处长助理黄秀娟从学生作弊心理和我校的考纪相关规定等方面作了很透彻的分析。记者问到:“如果一个本来就很贫穷的学生,家里又突然发生什么意外,为生活所迫才帮人作弊的话,学校怎么处理。”黄秀娟反驳道:“不,我不认为那是生活所迫,也不能在这方面找原因找借口,生活困难可以去勤工助学中心,而不是说就可以用不诚实的手段走所谓的捷径。是不存在捷径的,应该学会脚踏实地。”黄老师介绍道:“曾经有个大三的学生,在外面代考,被当场发现,学校给予退学的处分。后来了解道,那同学的情况就像你刚才假设的那样,贫穷的家庭发生意外。从人情上讲,那学生是很让人同情的,但没办法,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诚信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
黄秀娟这样总结考试作弊的心理:
一是存在侥幸心理;二是有一种轻视的心态,觉得作弊也没什么啊;三就是虚荣心作怪,想拿更高的分数,想评优什么的。却没想到,失去诚信,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学校一直都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现象,并作出相应的教育手段,比如说设新生教育周,每个新生都会拿到一本违纪案例警示录;在考试前也加强宣传和管理,让考生端正考试态度;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些涉及人生根本的主题教育活动,让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教育中潜移默化,成为每个学生信奉的行为准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