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但在几年的时间里,她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日记者走访了法学院院长吴兴光教授。
班子团结 依法治院
吴兴光介绍说,团结的领导班子是使学院的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尽量保持思想上的一致,组成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成员在各种问题上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都会把这些问题摆到桌面上,不搞小动作,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法学院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使大家能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共同分析讨论,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
同时,依法治院的强烈理念使得法学院建立起了良好的院风、教风和学风。“我们是法学院,就更应该严格地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严治院,严格执法,努力做我校依法治院的模范。”吴兴光说。
积极引进人才 提高师资水平
法学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工作。法学院求贤若渴,最近三年引进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著名院校的教授、博士,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带来了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形成一股合力,提升了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法学院对于人才的筛选也是非常的严格。在聘任时不是单纯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和相关资料,而是更注重试讲这一环节,派有经验的教师去听试讲,考察应聘者授课能否抓住要点和中心,严格把好进人关。吴兴光说拥有一支责任心强,忠诚于教学事业的师资队伍,是法学院得到不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另外,法学院大力推动科研建设,组织出版了几套丛书,包括《二十一世纪法学丛书》、《国际问题研究丛书》和《WTO法系列教材》等。教师们勤奋耕耘,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批的论文。法学院还积极推动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其中外交学系的王树春博士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特色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
法学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强化自身的外语能力。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法律系学生相比,我校法学院的学生4年要花多将近400个学时进行外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使“专业+外语”成为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去年我校法学院学生在第四届“贸仲杯”上战胜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代表队而夺冠,就是法学院“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成果。法学院的教学工作很注重课堂内生动的案例和课外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如模拟法庭等,同时精心安排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吴兴光还提到他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主动地、活泼地学习,并通过各种活动学习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提高自身素质,锻炼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将来做好准备。”
虽然8年多的建设使法学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吴兴光表示,问题和薄弱环节还是存在的。法学院任重道远,将继续改进加强、不断努力,争取拿下民商法和国际关系学这两个硕士点,并在不久的将来拿下国际法学博士点。 “我相信,拥有团结的领导班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勤奋好学的学生,这个目标可以实现!”吴兴光对法学院的前途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