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我校举行

文字:张小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1-08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历史册上将会永远记着这一令全国社科学报界都为之振奋的时刻——11月8日早上八点三十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我校多功能报告厅隆重举行。

   

  参加大会的有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教育部社政司期刊处处长田敬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吴锡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教授龙协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林邦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东道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董小麟、隋广军等。 可谓“高手云集”。此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主席团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一百五十多个兄弟院校的将近二百人的会员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的规模空前盛大,领导们都纷纷表示,这是全国高校学术界的盛会,更是全国社会科学期刊界的盛事。

  

  林邦钧副会长在开幕词中讲到,这次代表大会选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举行,预示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到了科学事业的前沿,并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展史上空前的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喜事,”我校的董小麟副校长在致辞中讲到,“这次会议对广外在科研工作和学术建设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着来自全国一百多个兄弟院校的代表,董副校长详细地介绍了我校的概况以及我校三本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以及综合性刊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作用,董副校长用三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学报是一面旗帜,引导着学术建设的发展;学报是一个舞台,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观点碰撞的平台;学报是一个磁场,吸引和凝聚了学术研究的学者、作者和读者。”

 

“学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和发展的动力火车。”刘建生副局长在会上谈到,学报是一个神圣的殿堂和参天大树,它为世界学术界评估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学报凭着较高的学术良知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其成果被广泛引用更是实现了三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学报的发展需要有容乃大、百家争鸣的环境,刘局长认为学报的建设应该像广州的大厦建立一样,要有牢固的根基,才能承担起学科和学术创新的责任;同时他也寄希望于全国各高等学府的领导和学者,希望他们成为学报建设的坚强后盾。刘局长慷慨激昂的演讲得到了在场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现在学报发展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要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田敬诚处长则从全球化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学报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学报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培养学报主编成为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他也希望学报的发展抓住机遇,通过今年学报名刊名栏的建设使学报更加特色化、品牌化。

 

“学术的发展需要学刊的建设。”蒋斌副部长认为这次大会的召开是一个机遇,既对广外学报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兄弟院校在学报建设上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大会的召开致以了热烈的祝贺。

 

“我省大部分的本科院校、专科和高职院校都办了学报。学报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阵地,对学科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吴锡尧处长表示,希望各高等院校能把学报的建设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当中去。此外,他对于广外这几年来在学科和教学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称赞我校为承办这次大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体现了广东同行的热情好客。

 

 

随后,龙协涛会长在大会作了题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的学会工作报告,不但详细全面地总结了学会在过去四年里办成的五件大事,而且也提出了广大学报工作者应树立创新、开放等六种意识,加快高校社科学报的建设,办出特色和品牌。接着,武京闽秘书长和刘曙光同志分别作了修改学会章程报告和学会财务报告。

 

此次代表大会将会持续四天。在未来的几天,学会将会继续在我校举行相关的研讨会,包括关于学报名刊名栏建设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科研发言,选举学会新一届的理事、常务理事和工作班子,表彰优秀会务工作者和优秀会务工作单位等。

 

广外新闻网将对本次代表大会的各项活动进行全程采访,请广大师生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