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学生工作通讯》(简称《通讯》)是一本“街知巷闻”的学生杂志,在记者节这个对媒体人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学生工作通讯》前任社长兼主编罗彦军和现任社长李艳,了解了很多《通讯》发展历程以及当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学生工作通讯》是学生独立创办,学生工作部(处)直接主管的校级学生刊物。其宗旨是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杂志的发行面向全校师生。杂志社共分为记者部、美编部、动态部、外联部以及宣传部五个部门。
《通讯》有两个特点:
贴近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以理性的、建设性的方式,探索人生,介绍和反映同学们生活中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构筑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思想平台。
刊物的形式活泼,以各种评论、随笔、报告等为同学、老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符合学生刊物活泼开朗,昂扬向上的特征。

从0到5——这样的路还很长……
据罗彦军介绍,《通讯》创刊于1999年6月,创刊人黄名海,现在任职于国家商务部。据他介绍,创刊的时候原本是想办一份报纸的,但是信息量太大了,报纸无法容纳,所以改为杂志。
创刊一周年的时候封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各栏目的雏型也基本上定下来了,如特别策划等事件栏目和校友风采等人物栏目。之后杂志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离不开这个大框架。
罗彦军是大一时进《通讯》的,从记者做起;大二下学期的时候,他开始接任社长兼主编,接手的时候是《通讯》的第28期。
在他的任期内,《通讯》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这样谈起了这种改变的原委:“第29期开始,有人跟我提意见,说觉得这本杂志一看就是学生做的,尤其是封面。要做,就得做专业的。于是我开始思考杂志的变革,由于内容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的,所以我决定先由版式下手。第一个,当然是拿封面开刀了。”
考虑到外面的专业杂志大多是以单一的大图作为封面的,他就跟当时的美编部长谭俊峰商量,从模仿《南风窗》开始,打响改版第一炮。当时本来是选了许副书记和陈副校长在开放日上的图片做封面的(也就是现在看到的第29期封面右下角的那张图片),而且还因一些技术性问题在印刷厂搞了一个通宵。但是两天后印刷厂却突然打电话给他说图片不够大,拉伸过后质量很差,要他换一张。“这回可够呛,要知道当时可是搞了一个通宵的工作。但是没办法,由于一开始并没有准备用大图片作封面,所以社里的图片都不够大。我只好东奔西跑要图片,而原稿的图片,则放在右下角。几经波折,第一次改版后的杂志终于出来了。记得周丽还发了条短信祝贺我,当时就感觉有成就感呀!”

第29期封面 《通讯》极具特色的插画
之后《通讯》致力于版式的改革,在不断完善单图封面的基础上,内页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从标题字体到图片使用,都讲求“浓眉大眼”,力争吸取读者的注意;该留白的地方不怕浪费纸张,该精简的地方绝不多加一划,尽量方便读者阅读。为了尽量与专业杂志接轨,他们把刊中报提到杂志的前面并改为校内外简讯,还增加插画配合无法配图的文章,使其更加生动。
“这里不能不提提美编班底。看过其他学校的交流杂志刊物后,我想我可以骄傲地说一句,《通讯》的美编班底在全校,甚至在广州地区高校来说都是最雄厚的。在原有美编部的班底上(他们都是我的师兄师姐,是很出色的一批人),我又四处寻找美编人才加盟,从交流学院要了范宇翔,从经贸学院要了陈云海等,现在都已经是我们社里的中坚。可以说,没有原先的积淀和之后新鲜血液的补充,我们的版式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内容方面的改革是《通讯》的又一大举措。“虽然杂志一直都能平稳运转,但是机制方面却不尽完善。因为我们是由正副主编和记者部正副部长策划杂志内容及修改稿件的,没有‘编辑部’这一实体。”参观学习《南风窗》便成了一个改革的契机。回校后的当晚,《通讯》就开了个会,将编辑部制度正式落实,取消原先的记者部编制,由副主编主管编辑,编辑则由原先的记者部负责人担任,划分各人负责版块,建立策划、组稿、审稿的一条龙流程。由于划分了版块,内容变得更有整体感和层次感,每个版块都有各自的中心,而这些中心都能围绕每期的主线发展。此外,《通讯》废除了以前的“办公室会议”(正副主编和记者部正副部长参加),代之以选题会,集思广益,既提高了记者的积极性,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

《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张由琼摄)
对于同学们提出的杂志内容过于“官方化”的意见,排除本身性质的一些因素,《通讯》也尽量接近同学,尽管这种“接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有限的。由于在时效性上无法与网站和报纸竞争,而在深度上又无法大幅超越,《通讯》提出了“构筑沟通师生桥梁”的口号,力争打造一个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罗彦军说到杂志社打得最艰难的一场硬仗是军训那期特刊。“原本就正当新老交替的时期,人手严重缺乏;而由于非典的原因,专四被推迟至九月份考试,又使我们的人手大打折扣。当时可以说大家都是凭着一股精神挺过来的,记者们日夜赶工,美编部更是牺牲了国庆假期,最后终于如期出版!”
最后,罗彦军说:“我觉得《通讯》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我真的很庆幸能与这样一批出色的人一起为了一份共同的事业而奋斗。我们都在大学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若干年后翻开杂志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当时的笔触是那么的稚嫩,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一辈子只能有一次的思想火花。”
而第五任社长李艳则将在通讯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向记者娓娓道来:“如果说我选择了媒体,还不如说我选择了《通讯》!”读国际金融专业的李艳认真地说,“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对写作比较感兴趣。在学院做过通讯员后,我来到了《通讯》。《通讯》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讯人从同学之间的合作变为朋友之间的支持,在亲切的氛围中,你永远都不会感到孤单!”
“记得有一次,我写的一篇有关校训的稿件被编辑退回了三次。后来,在编辑的指导帮助和我的努力下,稿子终于通过了,这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通讯》就是这样,每个记者都在踏实地干活,老记者毫无保留地教你怎样采访、写稿,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李艳又补充说:“在《通讯》,我学到了很多组织、协调的能力,让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我虽然不是学新闻,但竞争让我更加有动力,也让我更加有责任心,这种经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我不会后悔进入《通讯》!”
策划:罗丹
组员:陈君成 刘丽斯 付 浩 陈竞之 曾碧娜
罗 丹 吴彦明 张由琼 蓝海平 庄 烁
本期撰稿: 陈君成 庄 烁
图片:《通讯》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