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行经校园周边“五口”须防抢劫

文字:保卫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2-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近期我校校园治安状况总体良好,但校园周边地区尤其是路口、酒楼门口、公共汽车站口、学校门口、银行门口等地飞车抢劫、抢夺案(事)件有所抬头,给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威胁。针对这一现象,学校保卫处提醒师生在行至这“五口”时一定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也介绍一些防抢常识给大家,以提高大家预防和处置突发的抢劫、抢夺案(事)件的能力。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一种犯罪行为。抢夺,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这两类犯罪行为都会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且容易转化为凶杀、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比盗窃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附近遭抢劫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一、  学生对抢劫的预防措施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夜间单独外出,不在僻静的地方活动,宁可多走点路,也不要步入僻静街巷、小道。如发现有人尾随,应迅速避开,往有人群的地方靠拢。

 

2、假期回家探亲、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实践等,在旅行途中尽量结伴而行,减少夜间乘车。

 

二、  学生遭抢劫、抢夺时如何应对

1、案发时要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的能力或时机有利,就应发动进攻,制服或使作案人丧失继续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2、与作案人尽量纠缠。可利用有利地形和利用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卫的武器与作案形成僵持局面,使作案人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便引来援助者并对作案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实在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以看准时机向有人、有灯光的地方或宿舍区奔跑。

 

4、巧妙麻痹作案人。当自己处于作案人的控制之下而无法反抗时,可按作案人的需求交出部分财物,并采用语言反抗法理直气壮地对作案人进行说服教育、晓以利害,从而造成作案人心理上的恐慌。切不可一味地求饶,应当尽力保持镇定,与作案人说笑斗口,采取幽默方式表明自己已交出全部财物并无反抗的意图,使作案人放松警惕,以便自己看准时机进行反抗或逃脱其控制。

 

5、采用间接反抗法。是指趁其不注意时在作案人身上留下记号,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在作案人得逞后悄悄尾随其后注意其逃跑去向等。

 

6、注意观察作案人,尽量准确记下其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语言、行为等。

 

7、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以后,很有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甚至还竟敢在作案现场附近的商店和餐厅进行挥霍。能及时报案和准确描述作案人特征,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

 

8、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遇劫时只要有可能就要大声呼救,或故意高声与作案人说话。

 

三、对抢劫的防范

1、遇有陌生人敲门,应问明身份情况再决定是否开门;不要让人以任何借口叫开房门而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2、老人、儿童、残疾人住户,尤其要在门上安装“猫眼”、“警链”,防止犯罪分子闯入作案。

 

3、外出旅行时,不要让人知道您携有巨款或贵重物品等,以防不测。

 

4、男女谈恋爱,不要在深夜或在地处偏僻路段滞留,以免遭抢劫、污辱。

 

5、到银行等机构存取较大数额的钱款时,要有人陪护,以防抢劫。

 

四、  如何预防和处置突然发生的抢夺案件

抢夺的特点是作案人未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但作案人在实施抢夺行为时,极有可能造成攻击目标的人身损害。因而这类案件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预防抢夺案件的发生,必须注意:

1、外出不要携带过多显眼的现金和贵重物品;

 

2、不要炫耀或显露现金或贵重物品;

 

3、现金或贵重物品最好贴身携带,不要置于手提包或挎包内;

 

4、尽量避免在午休、深夜或人少的时候单独外出;

 

5、不要单独滞留或行走在偏僻、阴暗处;

 

6、发现有人尾随或窥视,不要紧张或露出胆怯神态,可回头多盯对方几眼,或哼首歌曲,并改变原定路线,朝有人、有灯的地方走。

 

当抢夺案件发生时,应保持镇定,及时作出反应。

1、抢夺犯作案后急于逃跑,利用这种心理,应大声呼叫,并追赶作案人,迫使作案人放弃所抢的财物。若无能力制服作案人,可保持距离紧追不舍并大声呼救,引来援助者。

 

   2、追赶不及,应看清作案人的逃跑方向和有关衣着、发型、动作等特征,及时就近到人多的地方请求帮助,并及时向校保卫部门或治保人员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