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从南方升起的太阳——广外新闻网两周年庆之南校区新闻社专题

文字:冼慧镔 李绚彦 龙丹 简玲珠 林伟波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2-22 点击数: 分享至:

 

初生牛犊    日初之阳

南校区新闻社是学生新闻机构,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由广外新闻社进行业务指导,协助做好广外新闻网、校报以及南校区网页的新闻采编、发布工作。

200495招进第一批记者至今,南校区新闻社已经运行了三个多月。在李政鸿老师的指导下,南校区新闻社采取了社务会管理制度,实行“社长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制”和社员考勤量化管理制度,以高效率地统筹安排采访任务以及对记者的管理和考核。

在这三个多月里,南校区新闻社承担了多项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例如新生军训、大学城“青春起飞”晚会、第一届英语奥林匹克趣味运动等等。尤其是军训期间,虽然南校区新闻社还没有正式成立,但是记者们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新生军训的方方面面做了及时的、详尽的报道,使南北校区的学生、老师以及新生家长对广外南校区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现在的南校区新闻社虽然还只是自阿蹒跚前进中的初生牛犊,但同时也如一轮日初之阳,在不断的爬升中正步入正轨,放射光芒。

 

老师与学生的支持

 

专访周东兰老师

周东兰老师:南校区新闻社从无到有,从初出茅庐到渐渐步入轨道,尽管走得摇摇晃晃,但成绩很大,并且越来越成熟。新闻点抓捕到位,这给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于不足之处,老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记者们能围绕南校区的建设和发展这个核心去挖掘新闻,肩负起对内对外宣传南校区的重任,把南校区的形象打造出来,把南校区的氛围描绘出来;二是要站在舆论的高度去思考做出的新闻的效应,用新闻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需要睿智且勤于思考的头脑,但经过锻炼,记者们的思想会高出一个层次。

最后,周主任相信南校区新闻社在李政鸿老师的带领和记者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越做越出色。

 

专访李政鸿老师

记者:你对新闻社的印象有哪些?

李老师:新闻社两年来发展很快,在广东甚至全国各高校中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新闻社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给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宣传学校工作和反映师生意见方面作出了比较大的成绩,是连系学校和师生的一条重要桥梁。

记者:南校区新闻社是在您的带领下建立起来的,建立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怎么目前的工作如何评价?

李老师:南校区新闻社自开学初成立以来,由于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和老生的带领,大多数新生记者的新闻写作水平也不是很高,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很高兴的是南校区新闻社的记者们干劲很足,很有做新闻的热情,加上在新的校区,没有过多力量的干预和条条框框的限制,有利于记者们更大胆地创新和寻求更高的突破。三个多月来南校区新闻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大多数师生的认可。现在我们正进行的分组与竟标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记者们的积极性,大家都觉得来新闻社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但我希望不要让工作影响了记者们的学业。

记者:您认为做学生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李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品德,其实这不仅是做学生新闻记者,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要有敏锐的目光和较强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觉别人发觉不到的有价值和有思想深度的新闻;最后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记者:您认为现在加入新闻社的记者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李老师:我相信首先不是因为稿费而来的,主要应该是抱着对新闻由衷的热爱和锻炼自身的能力而来。这些学生记者们关注学校、社会甚至国家国际大事,享受这种关注别人同时也被别人关注的生活。

记者:在新闻社有没有让您感到十分难忘的事?

李老师:自接手指导南校区新闻社以来,让我感动的事情还真不少,尤其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在我们第一次南校区新闻社烛光晚会上,其他记者都把前几期剩下来的校报用来垫着坐,可北校区新闻社的社长,也就是你们的学姐孙婷婷坚持不肯把校报用来垫着坐,而情愿直接水泥地板上,她说新闻社编的校报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不忍心坐。这件小小的事情真的让我感到,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们新闻社的热爱程度。

记者:您认为南校区新闻社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李老师:南校区新闻社做出的成绩是主要的,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对有些事件报道不够深入,关注面还不够广,与社团之间的联系不够等等。但是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不管是新闻社内部的管理还是新闻稿件的质量肯定会大大改进。我希望新闻社不仅能承担起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任,而且能冲出校园,极力宣传广外的亮点。

 

南北校区的“天线”

在一批批学生新闻记者的努力下,广外新闻网迎来了2周岁。对于北校区的师生,广外新闻网带给他们太多的回忆。而对于刚进入大学,特别是进驻南校区的广大学生,南校区新闻社成了连系南北校区的一条“天线”。

在对南校区的部分同学的采访中,同学们对新闻网反应热烈。他们普遍认为:在南校区现行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他们了解学校的各类消息,尤其是南北校区的各类活动,除了学校的公告栏,更多的是依赖新闻网这条天线。一位英文学院的同学更是如此说:“我只要一上网,就首先上学校的新闻网看看有什么新闻。”另一位匆匆赶去电脑室上网的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更多地了解北校区的活动,上新闻网看最方便。

同时,同学们对目前新闻网的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例如,有的同学建议“增加有关新闻内容的图片,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对新闻内容的描述更加详尽一点会更好”,“涉及的面可以适当拓宽。”

对于同学们的建议,我们南校区新闻社的记者们会认真对待,努力为广大同学提供最快、最新、最精彩、最详尽的新闻资讯,让这条连系南北校区的“天线”越拓越宽。

 

南校区新闻社的美好回忆

        南校区新闻社诞生

时维十月,序属三秋。20041020,在广外新闻网成立两周年之际,广外新闻传播媒体事业又增添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新力军——南校区新闻社成立了!

当天晚上,南校区新闻社全体记者聚首一堂。在众人的热切等待中,实习记者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南校区新闻社成立大会。

南校区新闻社“全家福”

 

让风把这里的笑声带得更远

                                          ——记南校区新闻社第一次联欢

1029,南校区新闻社的首批记者欢聚一堂,举办了第一次联欢会。指导老师李政鸿、北校新闻社的社长孙婷婷、副社长钱科宝、王帅,秘书长黄丽嫦也前来助兴。

尽管当晚凉风习习,可寒意却丝毫挡不住这群记者的热情。他们优美动听的歌声,感情丰富的朗诵,扣人心弦的游戏将晚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晚会场地虽然简陋却让每一个记者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轮番上阵用歌声点缀着寂寥的夜空。陈东伟同学一首《再别康桥》的诗朗诵让在座的同学们深深陶醉。更宁人折服的是黄晋同学演唱的民歌,大家惊叹南校区新闻社果然是卧虎藏龙的地方。

北校区新闻社的师兄师姐也送来了他们的祝福。在赠给南校区新闻社的礼物——一幅精美的壁画上写着“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寄语了他们真心的祝福。在晚会上他们也和这群新成员打成一片,拉歌、对歌、玩游戏,气氛十分融洽。

最后,北校区新闻社孙婷婷社长以聊天的方式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她谈到新闻作为一种媒介其作用是引导公众,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政治原则。与师姐面对面的坦诚交流使每个新记者深受启发。

这场晚会持续了将近三小时,它不仅增进了南校新闻社成员的友谊而且相互交流经验对新闻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闻社招新奇招迭出

新闻社成立两年以来,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使队伍日益壮大,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最近的一次招新中,南校区新闻社一共收到了一百二十多份报名表。经过重重的考核,共有28名同学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进入最后新闻社。

招新当天新闻社热闹非凡

1128当天下午,从一百多份报名表中挑选出来的82位同学参加了面试。这次面试规格严谨、流转顺畅,由11名新闻社成员及李政鸿老师组成的评委会对面试者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从踏进侯试室的那一刻起,应试者的一举一动、心态以及亲和力都受到评委的暗中注视,应试者只有在几个阶段中都表现优秀才有可能入围。而在公开的面试中,评委们对以四人一组的应试者进行了提问,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进行了打分,着重了解应试者们的思想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情,这属于明暗结合的第二阶段。之后应试者接到一份题目,被要求在短时间内策划出一份比较有质量的采访方案。在这一阶段中,着重考查的是应试者们的团队精神,而评委的暗中打分成为这一环节中的重要依据。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向评委们口述所策划方案的详情,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记者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面试者要经重重考验

经过一系列的考核之后,精英们以优异的总分脱颖而出,加入了期待已久的南校区新闻社。而在一个月的实习期里,他们实际的业绩将成为他们能否转证的关键。相信在每一个记者的通力合作下,南校区新闻社一定会走向光辉的未来!

 

结束语:路,在南校区新闻社成员的辛勤耕耘与默默奉献中,不知不觉地,已经走了三个多月了。他们用敢于创新的锐气与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他们曾经洒下的汗水与挥就而成的文章铺设了这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路,还很短,因为一切才钢刚开始;路,会很长,因为路的建设者“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开始就是希望。

 

报道小组:Discover小组

记者:冼慧镔  李绚彦 龙丹   实习记者:梁尹星  简玲珠  林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