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放假前错过了兼职面试时间,我成为了校园留守人士,和另一个同是外省的舍友一起,在宿舍度过了七天五·一长假。
遥知兄弟登高处
五·一黄金周,交通拥挤,家远在外省,如果回家,旅途上花去一两天,再花一两天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就又要重整包袱上路返校,如此权衡之下,留校实在是无奈又明智的选择。
每到这时候也是我最羡慕本地同学的时候。家里可口诱人的饭菜、自己那张舒适亲切的床榻,也都在这时牵动着我的神经。
三号下午,正在宿舍玩电脑游戏,手机突然响起来,来电显示是姑姑的号码。接起电话听,原来是家里的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表兄表妹正在聚会,两岁的小堂妹拿起姑姑的手机,翻到了我的号码,也不管是不是长途(当然她没有这个概念),就打了过来,给我一个莫大惊喜。握着手机,听姑姑婶婶们一个一个过来问候,表哥表妹嘻嘻哈哈的寒暄,心里不知道是应该为小堂妹超乎年龄的聪明而惊奇,还是应该为自己人在异乡而唏嘘。
这个意外的“家书”式长途电话,最后以肇事者小堂妹的两句“节日快乐哦”“好好读书啊”而结束。挂掉电话,突然觉得在这个年代里“背井离乡”的概念恐怕正在越来越模糊,因为无论离家多远,通讯手段的发达也已缩短了距离。那句诗恐怕也要与时俱进地改成“遥知兄弟登高处,插完茱萸打手机”。
书与电脑必须兼得
图书馆三天不开门,就少了一个消遣的好地方,好在放假前已经借了几本厚厚的历史书籍可以打发不少时间。其他时候也会上上网,免得太离群索居。
三天期限之后的某日,清早起来直奔久违的图书馆。校园里树木很多,夏天来了,树叶青绿、空气中都有淡淡的涩味。我已经几天没有出来走动了。图书馆各个楼层的大玻璃窗里还有不少勤奋用功的身影,虽然馆外校道上比平时安静很多,馆内用心苦读的氛围却是一点没少。想必“劳动节”的真谛,还在于鼓励大家积极地劳动学习,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劳动学习而稍作修养———这样想,也算留守人士的精神胜利吧……
找一本书,在书架脚边的地板上坐下来,开始享受留守的早晨……
电脑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它除了能作为资讯终端以外还能作为游戏机。放假的日子里玩游戏自然比平时稍稍放纵一些。但是并非纯粹是玩,很多优秀的游戏都是出自欧美公司旗下,权威的攻略自然也就在国外的一些论坛或者网站上,要看明白这些攻略而且化为己用,不花点心思查查单词是不行的,而且时不时地还要自己做做笔记,可谓是一举两得,也算无形中为六级考试做复习。———这大概是留守人士精神胜利法第二章了。
磨刀与砍柴
一直认为假期与平时的关系,无非是磨刀与砍柴的关系,虽然这个比喻比较老,但是确实中肯。而磨刀的地方却各不相同,我当然是在宿舍“磨刀”的那一种。
七天假期,刀已是磨得雪亮,人已是按捺不住。当然,这种对收假的强烈期盼中,除了大脑中“休息够了,闲不住了”的强烈信号以外,还掺杂着一些其它的用心———平时大家一起聊学习聊生活现在孤孤零零,已经让人倍感凄凉;平时六个人平均分的蚊子现在专攻两个人,已经让人不胜其扰……留守人士在蚊帐里面坐着一手捧书,一手屈指算着收假的日期。
如此盼望收假以至于把七号当成了八号,提前了一天打电话回家给老妈问候母亲节快乐。母子俩都浑然不觉搞错了日期,儿子汇报学习生活思想近况,老妈絮絮叨叨千头万绪叮咛嘱咐。老爸则因为教高三,提前四天收了假。结论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刀已不需磨,甚至已高高举起,只等手起刀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刚挂电话,老爸就发来短信:“你等留守之人,要向高中生学习。”果然警句,值得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