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吴建民:拥有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我们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文字:祝文君 刘佳 阳思贞 实习生 冯超鸿 曹慕贞 何思瑜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10-2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0月23日上午9点,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报告会在南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是广东省国际贸易与对外交往研讨班的主题报告之一。主讲嘉宾是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此次讲座由仲伟合副校长主持,研讨班全体学员和我校部分师生到现场听取了讲座。


吴建民(中)来到我校

    “时代改变是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把中国的问题放入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讨论” ……吴建民在讲座上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讲解,强调当前从事外交工作应具备“全球眼光,世界胸怀”两种思想,并辅以大量的例证,为所有在场听众“传道授业解惑”。

“世界格局仍处于过渡时期”

    当今国际形势处于变化阶段,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些什么?吴建民表示,首先要认清世界所处的时期与该时期的特点。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便处于一个从旧格局向新格局过渡的时期。


吴建民的生动演讲

    吴建民概括了过渡时期的四个鲜明的特点。首先,过渡时期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而他对现存某些“过渡时期已结束”的言论持否定态度。其次,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不会发生大型的战争,和平是世界的主题。第三,存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最后,世界整体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各国关系并不稳定发展,让各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当今世界大趋势影响全局”

    纵观国际形势,吴建民强烈指出一定要了解当前世界的四大趋势。首先是全球化趋势。他提到:“广东必须认识到东亚的重要性,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

    第二大趋势是:21世纪初,一批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表明全球有一半人口的生活在不断改善和提高,这将会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中国就是崛起大潮里的一部分。


吴建民对国际形势娓娓道来

    然后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将继续对抗。吴建民点明无论从文明冲突背景,或宗教背景,还是双方力量的不对称性来看,这场对抗都将持续下去。

    最后一种趋势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将空前严峻”,这些挑战包括环境恶化、气候问题等等。但吴建民坚定地表示正是这些挑战的存在才能够把全人类联合起来。

“百家争鸣”中“构建和谐世界”

    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吴建民指出“构建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是中国现行外交政策坚持的一个基本思路。在如今“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做到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借鉴,安全上相互信任,环境上相互帮助,这是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共同利益。

    吴建民指出从事外交工作应具备两个思想,第一点,应该具有全球眼光,了解世界发展动态,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放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思考和解决。第二点,要拥有世界胸怀,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1世纪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外国人走进中国的新时代。我们既要热爱中国,更要热爱世界。我们应该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现场座无虚席

    在讲到一些中国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一观点时,吴建民表示十分不赞同,他认为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和拥有世界胸怀的国家,我们不仅要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他民族同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会相互借鉴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品德

    在与听众互动环节中,论辩精彩纷呈,智慧与思维的碰撞,交辉出了绚烂的火花。大家纷纷积极发言提问,吴建民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吴建民在回答我校一同学提出该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和9·11事件国人称快这一现象时讲道,中美关系影响全局,中美关系坏了,那么全局的关系就随之受影响。所以要做到在共同利益下共同发展。而9·11事件后,有国民叫好,相信那也是出于一种感情的因素。但是,我们还应该理智地认识到, “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品德。


研讨班学员积极发问

    针对研讨班学员提出的如何在中国与东盟有部分海域存在领土争端的背景下,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变为现实的问题,吴建民答道,从外交层面上说,周边是首要,是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要有大思路。我们的睦邻友好原则现在加入了“富邻”二字,这就是我们外交政策大眼光的表现,即要做到 “将以取之,必先予之”。能够解放思想,拥有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我们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与我校新闻社记者亲切交流

    讲座结束后,记者请吴建民为广外留下寄语。吴建民希望广外学子努力成才,利用自身的外语优势,向中国介绍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同时,吴建民还对同学们提出了作为一个涉外型人才的四点要求,一是怀抱爱国之心,二是要有全球眼光,三是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四是要勤于思考,懂得思辨,提高自身对问题的研究能力。

   

附:吴建民简介。

    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年—1994年,他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2003年,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回国后,吴建民担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被誉为“魅力外交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2003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