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广外南校区体育馆像一片优雅的叶子,静静地伫立在大学城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07年的那个夏天,广外体育馆刚投入使用,就迎来了她的“处女秀”——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排球比赛场馆。三年后的2010年的秋天,广外体育馆被再次委以重任——承担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女子排球比赛和足球训练的任务。与之相伴的,是南校区的学子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争当志愿者,为这两场体育盛会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虽然没有与大学城同步走过十年历程,但南校体育馆不仅是广外南校标志性建筑,而且在那里发生了太多动人心魄的故事!见证了太多难以忘怀的时刻!给广外学子留下太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正当南校走过十年之际,体育馆也迎来了与广外的七年之约。没有庆祝,没有狂欢,她依旧从容矗立在外环路边,只有内部的那些横幅和标语的片段,诉说着七年前的夏天、四年前的秋天,在这里服务过的那些人和在这里发生的那些事。
即将竣工投入使用的体馆和体育场(2007年6月拍)
大运会与南校首批赛事志愿者的故事
说起南校区体育馆,一定不能忘记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2007年夏天,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将要在大学城召举办。广外南校体育馆最初就是为了迎接比赛而建的排球馆。为此,南校区师生志愿者为大运会付出了很多。
礼仪服务是广外的一张名片。赛事前,礼仪接待组成员就很早就开始了严格的培训。为了在执行任务时展现出挺拔的身姿,志愿者们采用五点靠墙的方法,训练自己的站姿。五点靠墙,即头、双肩、臀部、小腿靠在墙壁上。“以这样的姿态,要求站立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的训练真的好像回到了新生军训时的站军姿的情景一样。虽然站完‘军姿’之后,志愿者们个个都腰酸背痛的,可是比起真正执行任务时一整天时间的站立,这点训练真的不算什么。”当年的一位志愿者女生回忆说。
2007年7月14日,重庆女排成为首支入驻我校参加比赛的队伍,标志着随队志愿者的工作拉开了帷幕。肖延枝是06级经贸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想要多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这份简单纯粹的热情为她带来了工作动力,盛夏酷暑也阻挡不了她和小伙伴们辛勤工作的步伐。为了能满足运动员们的生活需求,肖延枝和小伙伴们密切关注大学城周边的生活信息,认真思考每一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熟记场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志愿者们周到的服务也获得了选手们的认可和场地工作人员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成长。
竞赛处是服务赛事最忙碌的部门之一,它主要负责比赛的相关事宜,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在竞赛处工作的体育部教师朱性民介绍说,为了首场比赛的顺利进行,竞赛处的老师们当天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场馆做准备工作。场地器材设备处则是“切切实实的体力活”,那些志愿者要摆放好比赛所需的桌椅和器材,负责比赛前后的场地清洁工作。比赛时要协助裁判长工作,结束后还要用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收场工作。就以在女排赛场上拖地的工作来说吧。一到比赛的暂停时间,身扛拖把的志愿者需要立即行动,“并驾齐驱”地冲进赛场、步调一致地放下拖把,用同一节奏开始拖地、转身,完成后再退回一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那架势,那速度,那步伐,绝对是训练有素。因为如果有一个地方没有打扫干净,那么选手就会受到影响,比赛的结果就会被改写。
拖地功夫不简单,讲究步骤一致,节奏统一
七年过去了,大运会带给人们的感动却不会随时间流逝。这些志愿者们用他们的青春年华书写出最美丽的篇章,点燃了青年们的梦想与激情。
亚运会与“小白菜”的故事
四年前那个秋天,亚运会是广州人民最大的事。同样是在南校体育馆,同样是排球赛场地,不同的参赛的队伍,同样的是怀揣着志愿服务心的广外南校师生。为了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按照亚组委的要求,我校的志愿服务也更加规范,分为验票、观众服务、场地、新闻宣传等岗位,还专门建立了温馨有爱的“志愿者之家”。
志愿者服务累并快乐着
比赛期间身着统一绿色志愿服的志愿者——“小白菜”们,总是那群最早到场而又最晚离场的人。早上六点,天还没亮,“小白菜”们就要到场就位。因为排球赛事结束时间不固定,志愿者往往要坚守到深夜十二点。方桂荣是广外法学院08级的学生。身处观众服务岗位的他,在比赛中必须立正面对观众,随时处理看台上发生的各种状况,纵使身后的比赛再精彩,再激烈,也不允许回头观看。“痛并快乐着”,是他对担任亚运会志愿者这一经历的深切感受,同时也道出了绝大多数志愿者们的心声。“看不了比赛不遗憾,比赛常常有得看,做亚运会志愿者可能就这一次机会!方桂荣调侃道:“担任志愿者期间,‘吞’饭的次数远比比‘吃’饭多。”然而跟收获的快乐相比,这些辛苦的付出不值一提。观众们默默递来的一瓶水,一块毛巾,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小白菜”们体会到作为志愿者专属的温暖。方桂荣还幸运地拿到了中国女排前主教练王宝泉的签名。如今回忆起那段经历,他依旧无怨无悔:“做亚运会志愿者,是我大学中最珍贵、最美好、最特别的回忆。”
志愿者工作需一丝不苟
曾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广外教师范聪回忆说:“在志愿服务结束之后分别之际,志愿者们久久不愿分离。她们哭不是因为压力大,而是活动结束时的不舍和难过。志愿者们总是全情投入,他们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这就是志愿者们精神的体现。”
“永不回头”的志愿者
在体育馆二楼有一个并不起眼的房间,看起来与体育馆的其他办公室并无大异。但是参与过2010年亚运会广外赛场的志愿者们肯定能一眼认出,那是他们温馨的“家”。
学生处副处长何越晖当时是亚运会组委会广外体育馆团队的人力资源部长。他回忆起“志愿者之家”时感慨良多。为了给志愿者们提供一个温馨的休息场所,人力资源部用了一个月对“志愿者之家”进行设计布置。“设计师”们从细节着手,除了添置必要的设施,贴上标识标语,把房间布置成暖色调,购置棋类等休闲用品外,还在墙上布置心愿墙、总结墙,最后又特地在“志愿者之家”中摆放了一个不倒翁“宣泄器”,帮助志愿者们减压放松。在大家精心设计下,“志愿者之家”不仅仅成为了一个休憩的场所,更成为了志愿者们相互沟通、交流、激励的平台。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在参观“志愿者之家”时,对其温馨的设计赞不绝口。亚残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招募调配办副主任、奥运冠军谢杏芳更是直言“志愿者之家”让她有了“家的感觉”。由于设计上的出色表现,团省委还邀请参与设计“志愿者之家”的同学帮忙设计团省委的会场。
“志愿者之家”揭幕
广外体育馆的管理和运营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2010年亚运会表现出色而备受称赞。2010年,时任IPC(国际残奥委会)首席执行官的Xavier Gonzalez在参观完场馆之后,认为广外场馆团队运行比雅典奥运会的还要好,比赛场区布置甚至“可作为2012年伦敦残奥会坐式排球FOP区(竞赛场地及其周边非观众场地)布置的样版。”这一评价,是对广外人在亚运会志愿服务中,精益求精的志愿服务精神的肯定。
体育赛事之美,不仅在于夺取金牌的那一刻,还在于那些蕴含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瞬间得以永存。如今,无论2007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还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都已成往事,志愿者们的脚步也渐行渐远。但广外体育馆风采依然,在晴空下,在风雨中,继续与广外学子共同见证大学城的朝晖夕阴、寒暑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