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4日由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后勤办公室、保卫办公室组成的南校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成立。在2004到2006年期间,南校区管委会负责南校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时任副校长的董小麟任管委会主任,周东兰任管委会副主任兼党政办主任,钟罗军是南校区学工办主任,而当年刚刚毕业的胡昭昉则在南校区学工办担任团委指导老师。他们作为进驻南校工作的首批工作者(拓荒者”),见证了南校建设之初的艰辛和喜悦,他们讲述那一个个发生在南校和管委会的故事成为许多广外人抹不去的记忆。
从北校组织理发师到南校为学生剪发
南校初期,百丈高楼平地起,整个校区就是一个“大工地”,硕大的泥头车呼啸着奔驰而过,恣意地把泥沙扬起。钟罗军开玩笑说:“我在学校走一趟,穿的皮鞋都变成了泥鞋。”
在这样的情况下,04级的新生按期入学了。迎接他们的第一课是军训。当时学校的操场跑道只是简单地铺上了沥青,还没有来得及铺塑胶,刚刚种下的小树正在扎根阶段,基本没有什么树阴。一个月下来,新生晒得“跟一块块黑炭差不多”,并且整个文采园都弥漫着一股“融化的沥青气味”,令胡昭昉很是难忘。
南校管委会(筹)工作会议(2004年2月)
为了保证学生军训和学习生活的顺利开展,管委会做了很多小事:面对没有统一供热水的情况,饭堂前加装了热水器保证学生有热水洗澡;面对着没有树荫、又是沥青道路训练的情况,每天一饭前都放置煲好的凉茶给学生解暑;学生拉练碰到暴雨,紧急组织饭堂烧了姜汤水给学生驱寒;面对南校学生没有理发店的窘境,组织理发师从北校过来给学生剪发;因为没有银行,就安排车接送学生出去银行……
学校召开协调会部署首批新生接待工作(2004年8月)
“大工地”自然少不了建筑工人。钟罗军说,当时大学城里民工比学生还多。外来人经常穿梭校园,难免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做好安保工作,他们协调各部门,在学校各个重要地点安装了监控。同时和公安局进行联防,请干警常驻南校,每天都可以看到巡逻的警车。“保平安,就是我们当时的使命。”
2004级新生军训汇演(2004年9月)
管委会的工作,并不都是一些高大上的事情。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刚刚进入大学城的学生来说,是天天要面对的事情,是天大的事情。
多番协调沟通,搭建南北校区交通线
当时大学城实施“交通社会化”政策,因此大部分教师到南校上课都要坐公交车。为此,学校和广州一汽、三汽合作,由管委会负责和两家公司协商规划来往两个校区之间的公交车路线、班次、停靠站点,大学城专线一应运而生,被视为沟通南北校区的生命线。
那时,奔波南北校上课的师生需等候多时才能挤上一线车
为了完善这条线路,管委会多次和汽车公司协商,要求增加班次等。公交公司也面临不少难处:“公交司机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所以辞职的比较多,人手短缺也是正常。而且当时大学城的人还不多,空车率大,容易亏本”。当时一号线大学城终点站在体育馆隔壁,司机可以在那里的保安亭休息。到了冬天,一汽公司的一位女经理向管委会请求在保安亭提供热水,于是管委会拉了一条电线到保安亭,通上了电,并放上了几壶热水给司机取暖解渴。年末,周东兰更是被邀请以客户代表的身份去参加一汽公司的年度总结大会,由此可见彼此合作之亲密。
为了让教师们在等专线一的时候可以坐下休息,管委会上报了在南校的公交站点增设长椅的策划,但是被小谷围街道高校办事处退回了,因为那个路段属于市政路道,不能私自使用。于是管委会又写了申请,说明理由,递交到了市政局。经过一番波折,管委会终于拿到了市政局的批文,时间也过去了整整两个月。虽然麻烦程度超出了预期,但回想起这件事,周东兰却说:“看着现在还在的长椅,我觉得很欣慰。”
隧道不仅成为南校的重要交通要道,而且成为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
除了校区以外的交通问题,南校区内的交通瓶颈问题也日显突出。大学城的中环路是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分界线,是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人流量很大,交通事故频发。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更安全的交通环境,在管委会的提议和执行下,学校决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连接处打造一个广外独有的下沉式隧道。十年后的今天,这一由罗马风格的下沉式广场和地下人行通道组成的隧道,不仅成为连接南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而且成为南校校园文化活动一个重要舞台。
从零开始,描绘南校文化地图
没有图书馆,没有语心湖,没有八角楼,没有大会堂,即使是老师的办公室,也都只有一台电脑用来办公——这就是南校刚建成时的样子。
老生都在北校,谁来接新生成了南校区第一个难题。董小麟提出了“新生接待新生”这样一个有创造性的建议,就是让广州本地的学生提前2到3天入学,管委会、辅导员先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他们负责接待同是新生的其他同学。由于广州本地的学生住得离学校比较近,联络和交通都比较方便,迎新工作顺利完成。
军训之后,校园文化的传承成了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为了增强南校文化氛围,学校把在北校举办的一些活动也请来南校做,但总是让北校的学生跑过来也不是办法,南校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
说干就干,首先是早读和周日晚上的全英电影。从军训结束后开始上课起,南校区新生英语晨读制度,时间为早上7:30——8:00,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主要练习听力。此外每周日晚上各课室放映全英电影,优质的画面与声音等手段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整个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南校学生晨读
2004年12月初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English Olympic新鲜出炉,把英语搬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勇敢地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自信心。整个活动大约有2000名“运动员”参加。
最有特色的要算钟楼下的新年倒数活动。为了让学生走出班级,跨过学院,管委会在2004年12月31日凌晨组织了“新年钟楼倒数”活动,这是南校区开学以来最大的活动之一。不同班级、学院的同学们聚集在钟楼下,兴奋地一边欣赏着晚会的精彩节目,一边等着倒数。
2004年11月14日,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在中山大学校区联合主办了“青春起飞——广州大学生文艺晚会”。这是建国以来当时广东省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学生文艺晚会。为了能在晚会上献上精彩的表演,南校区负责相关节目的师生基本上把从9月到11月的每个周末都用在了排练上。胡昭昉回忆说,在临近演出前的一次彩排中,在送走学生后,她们还要讨论节目该怎么改进,忙到最后一看表,已经是凌晨2:00,公交早就停运,最后校警开车过来把她接回学校。
回忆那两年,既艰苦又愉快
回忆起在管委会打拼的两年,几位受访者都为自己曾是第一批工作者感到骄傲和感激。
董小麟和钟罗军都不约而同地觉得当时04级的学生很棒,他们没有一直要求学校提供什么,反而是以一种很光荣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大学城建设,把学生工作弄得有声有色,而且还为后面的学生打下了活动基础。董小麟管这叫“人力资本投资”。
回忆起南校建设之初的岁月,留给几位受访的管委会工作们的既有艰辛和压力,同时又有无数愉悦和轻松的时刻。周东兰回忆说,虽然那时高强度的工作容易给人巨大的压力,但常常觉得那时候自己的心情是愉悦的,有时候她也会和后勤处、保卫处的同事打打牌、喝喝酒。其实,周东兰平时并不打牌喝酒,但她并不介意通过这种方式联络同事之间的感情。久而久之,周东兰也成了他们的“哥们儿”。现在保卫处的老队长看见她也会习惯性地叫她“主任”。
“现在想起来,当初的工作对于一个刚刚研究生毕业、懵懂的小女孩简直不可想象。正是因为广外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才从磨练中收获成长”胡昭昉感谢学校对她的支持和照顾的同时,也不禁怀念和当年一起共事的“拓荒者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一到周末,他们就相约骑单车去大学城当时最早建成的广大商业区“觅食”,也会到长洲岛周围喝早茶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