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众学者齐聚我校 聚焦“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

文字:记者 李欣 实习生 陈依依 黄浩霖 刘韵 何雁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12-1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212日上午,由外语研究编辑部、现代传播编辑部及我校共同主办、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外语研究》编辑部主编李建波、《现代传播》编辑部主编胡智锋、我校校长兼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仲伟合、我校副校长阳爱民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葛诗利等出席本次大会。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来自外语界及翻译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开幕式由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主持。

众学者寄语研讨会 期待“讲好中国故事”

仲伟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文化广泛交流、信息技术不断突破、跨文化交流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认为这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利益。仲伟合希望“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能成为各界学者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提高中国话语权。


仲伟合为开幕式致辞

李建波在致辞中表示针对当下社会对理论研究过分推崇这一现状,各界学者应在“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下共同交流、打破壁垒以体现外语研究的理论价值。胡智锋对北京、南京、广东三地合作会议这一模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这是学科、院校、平台的结合,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探索。而葛诗利在之后的发言里则对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使命、目标体系、管理体系、主要工作等方面作出了详细介绍。


李建波期待众学者共同交流

主旨演讲视角广阔 聚焦“多视角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教授作第一个主旨演讲,他幽默地讲述了他与钱钟书先生相处的经历以及收获并表达了对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的看法。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天振教授从译介学视角对文化外译研究发表了演讲,强调译者要注意“语言差”和“时间差”,把握译介规律,关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现象。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编杨金才教授发表了题为《关于目前中国文化英语传播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他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传播现状,并表示,全面而深入了解西方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文化立场,话语机制以及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尤为重要。


赵一凡讲述他与钱钟书的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针对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出两点,一是中国文化传播力与我国当前国家地位极不相称,二是中国文化传播实际效果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胡智锋通过《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等实例表明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传播的应有策略是提高接近性、可信性和普适性。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James Ebel教授表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共有三个要素,即“Three Ts”——“Tangible Benefit, Truth, Thats me,我们需要认识到普遍视角的重要性,并与切身利益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我校欧阳护华教授从西方人误解中国留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敢积极发言的事例入手,阐释了人类学破除偏见的主要方法之一——“将陌生熟悉化”,并讨论了这种方式在传播中国文化上的意义。


胡智锋分析全球化形式下我国的文化传播

下午,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杨魁教授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以西方为主体的“中心——边缘”世界文化格局的背景下以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兴衰为例,提出基于主题间性理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转化的思考。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研究》主编李建波教授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译文中的误译以及《毛二世》中对于毛泽东话语误传播现象的分析入手,探讨跨文化误传播的宏观社会意义以及此类意义形成的机制,避免其对文化传播产生影响。

分组讨论氛围热烈 热议中国文化传播

在分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分成三组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创新、国外传媒中的涉华报道和国家意志体现、国际传播研究的国防意义、传媒研究的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视角、翻译专业教育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队伍的建设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充分并有效的探讨。James Ebel唐伟胜、刘超在主旨论坛总结会上作小组总结,成员观点独特,角度切合,有效推动了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杨昊成教授介绍刊物《中华人物》并对主旨论坛进行总结。

我校副校长阳爱民在闭幕式上代表主办单位对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到场的专家学者、各方代表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感,热烈研讨成效显著。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