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广外故事】唐惠芳回忆那一段拓荒岁月

文字: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8-17 点击数: 分享至:

 4月的广外校园,凉风习习,喧嚣散尽。记者踏着春光来到附小旁的教工楼,寻访广外的“拓荒牛”。开门迎接我们的正是穿着朴素、慈眉善目的唐惠芳老师。唐老师已年逾八旬,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建校开始就一直在广外任教,是广外汉语专业早期创办人之一。说明来意后,思维清晰的唐老师,侃侃而谈,与我们一起分享她在广外的拓荒岁月。

承重担,与广外结缘

1965年7月,唐老师从中山大学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恰逢广东省教育厅筹办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外的前身)、急需人才,品学兼优、又有工作经验的她被广外要过来当汉语教研室的组长。

1965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的广外,教材资源严重匮乏,组织编写一套完整的教材成了唐老师报到之后迫在眉睫的工作。领导总是跟她开玩笑说:“这个教材的编写,你是要负全责的,出了问题就打你屁股。”虽然只是领导的玩笑话,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唐老师从不敢懈怠。


唐慧芳

“当时学校资金短缺、图书馆中文书籍很少,对于编写教材的老师们来讲真的是困难重重。我首先想到了我的母校——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于是,就特意办了中大的借书证,每周穿梭于广外、中大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之间。可喜的是,从刚开始的我一个人,到后来几位汉语教师共同奋斗,编写教材的过程还算顺利。每一册教材完稿后,就交给教务处负责打印、装订,然后发至每位学生手中。对于65级的第一届学生来说,我们都是这样现编现教的。”回忆起那段艰苦又充实的岁月,唐老师多次强调“我尽自己努力了,尽责任了,所以不会留有遗憾……”直到今天,唐老师还完好地珍藏着这套凝结着他们第一代“老广外”心血和智慧的汉语教材(80年代初重新修订版),从先秦文学到清代文学一共17本。我们有幸翻看了这套“珍宝”,除了纸张泛黄之外,竟然没有丝毫破损!

执杏坛,以学校为家

当时,汉语作为广外的公共课程,教研室只有4位老师,除了编写教材,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由于工作的缘故,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刚来广外的那几年我都是在学校居住,丈夫和女儿则在中大,只有到周末,才能一家团聚。”

“汉语学不好,将来到社会上会吃亏的。”抱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唐老师执教杏坛几十载,育人不倦。采访过程中,唐老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起她的学生们。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叶的同学,农村孩子,成绩不太理想,唐老师经常把她带回家耐心地辅导。1975年,该同学毕业临别时,还特意到唐老师家拜访,以一条扁担为礼,并留下了一句让唐老师终身难忘的话——老师,您这个知识分子已经工农化了。“因为当时讲究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评价。”讲起当年与学生快乐相处的点点滴滴,唐老师很激动、也很自豪。

感欣慰,寄殷殷期盼


唐慧芳等几位汉语老师编写的汉语教材

“学校刚成立时,校址在瘦狗岭,那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到处都是坟墓,好荒凉,晚上很阴森恐怖。尽管自然环境恶劣,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却非常亲密。我们当时住在学生宿舍里,与学生完全打成一片,不仅关心他们的成绩,还关心他们的思想。”谈起50年前的广外,唐老师仍记忆犹新。

对比往昔,“如今广外发展蒸蒸日上,越来越美了,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唐老师感到很欣慰。展望未来,拼搏一生的唐老师积极建言献策:“如今像我们当年那样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越来越少,所以希望学校能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才能避免出问题,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唐惠芳:原中文学院副教授,1987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