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秩华诞,盛典将至。为迎接我校建校50周年华诞,全面回顾学校半个世纪来的峥嵘办学历程,充分展现我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自23日起,《羊城晚报》特辟专栏——《广外五十 守正笃实》陆续刊发我校建校50周年系列大型专题报道,系列报道之四——《广外与广交会的不解之缘》已于11月3日在《羊城晚报》A17版推出,敬请关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50周年系列报道
广外五十 守正笃实
“联姻”25年,广交会已成为广外服务社会的亮丽名片
广外与广交会的不解之缘
羊城晚报(记者张林 实习生凌云 黄萧嘉 通讯员胡文涛 沈冬苗 刘红艳 林玫 敏赵璠)作为一所以“国际范”闻名的高校,50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正式“联姻”至今已达25年之久。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重镇。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为中国外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专业实习。两者“联姻”,让广交会成为广外实践教学最为重要和成功的实习基地之一,也成为广外服务社会的亮丽名片。
溯源 1991年第70届交易会正式“联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以下简称外贸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直属于原国家外经贸部的四所专门培养外经贸人才的高校之一,利用地处广州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较早地成为广交会举办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外贸学院原院长石畏三,讲述了记忆中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现如今,在广交会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总能看见广外学子忙碌而热情的身影。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的学生就活跃在广交会的外商翻译、外贸业务等岗位,成为广受外商和参展商欢迎的实习队伍。而广外与广交会的正式“联姻”,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1990年年初,石畏三担任外贸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他回忆说:“一开始的时候,广交会还是由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在实习。我那时候就觉得,我们学院的学生也可以胜任翻译、接待、外贸这些工作,而且我们的学生还有个优势:身处广州,不需要专门安排住宿。因此我就向上级反映并建议由我校学生参与,广交会的实习机会就这样被我争取到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当时的外贸经理培训班,也是外贸学院凭着过硬的自身素质和独特的地缘优势争取过来的。
1991年,本着友好相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外贸学院与广交会首次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广交会实习。因此,广外与广交会的正式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第70届交易会。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生参加广交会实习前外事培训
建立实习基地后,广外应广交会相关部门的要求派出少数的小语种学生参加实习。据时任广外西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海洋回忆,从2007年、2008年开始,广交会翻译中心直接与广外西语学院和东语学院联系,进行小语种人才信息备案,并根据需要从人才库中选用小语种人才服务广交会。每年广外派出小语种翻译超过100人。
此外,记者从广外翻译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焕君那里了解到,2009年,广交会外联处与广外翻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从翻译学院选拔优秀学子作为广交会的后备翻译员。至今,广外已为广交会选拔后备翻译员500余人。
实习 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到如今的一两千人
广外学生处处长、时任广交会实习带队指导老师的谢应东记得,1991年到广交会实习的外贸学院学生只有二三十名。“当时的岗位主要有咨询、前台接待,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外贸学院在大朗校区,交通不便,要起早贪黑。很早起床坐车,早上八点半必须到交易会现场,晚上回到学校已经八九点钟,部分学生还要值班,比较辛苦。”谢应东说。
慢慢的,实习岗位演变为几大块,大部分是接待外宾,负责办理入场证;还有一部分是解答咨询;再者就是在办公室、外联处等行政部门当助理,协调会务等。实习地点主要是在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以及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流花宾馆、新大地宾馆、白天鹅宾馆等相关场馆。
第116届广交会上,广外学子们的服务赢得外商的赞赏
谢应东回忆道,他连续带了七八届学生,实习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几百人,最多的时候有两千人,“整个接待、咨询、会务的对外联络,基本被我们‘垄断’了。”谢应东说,“每届广交会实习学生,都以扎实的专业能力、流利的外语能力、积极的实习态度、敬业的工作精神,获得广交会主办方、参展商、采购商等多方好评。”
荣誉 获评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
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与广外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正式签订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从2003年开始,广外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和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学生为主体参加广交会实习。2012年,广外的广交会实习基地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实习基地”;2013年,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基地主任何元贵告诉记者,广外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广交会成功“联姻”,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专业最对口,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就是应广东改革开放外贸人才紧缺而诞生的;其次,合作历史很长,20多年前就正式签约;此外,学生实习时间长短合适并且稳定,便于组织和安排。同时,广交会的层次很高,很多元化,对我们的学生了解外贸流程、了解各国商人和文化都是非常好的窗口。因此这个实习基地得以稳定良性发展。”何元贵说。
何元贵透露,每届广交会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学生并邀请广交会相关人员举办实习总结大会,对优秀实习学生进行表彰,同时总结经验,为服务好下一届广交会做好改进。而学生们也会将有趣的实习经历改编成小表演,让大家在笑声中再次回味实习。何元贵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保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保证广外学子的高水平服务。”
多赢 广交会举办方、学校、师生都受益
“我经常跟学生讲,在广外学习,如果没有参加过广交会的实习,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或不完美的。广交会这个舞台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而广外学生的参与则使广交会这张名片更加靓丽、更有活力。”谢应东说。
提到广交会的实习经历,外贸学院1990级校友、现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国际联络部总经理、广交会大会外事办副主任刘铨东说,23年前广交会的实习激发了他毕业后投身中国外贸事业的自豪感。他寄语师弟师妹们,广交会的实习大有益处,只要用心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外贸学院1991级校友、现任河北百林软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昕刚回忆起广交会的实习经历仍历历在目。他说,这段经历坚定了他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决心,广交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每天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正好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
广外2007级学生柯婉华在广交会实习期间担任小组长。她最深的体会是,自己服务的广交会办证点是中国对外的一个小小窗口,“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心中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指引着我的工作。”
对学校而言,通过广交会这个窗口,可以及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了解前瞻的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完善和更新,使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具前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展望合作前景,何元贵说:“我们希望广交会这一对外开放的经贸窗口不断发展,广外的广交会实习基地也越办越好,让我校更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通过这扇窗口看到辽阔的经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