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大型报道】法学院:培养复合型法律外事外交人才

文字:记者:郝光 何嘉淇 黄敏佳 陈宇 实习记者蔡妙妙 通讯员 郑文英 图片:黄晓榆 法学院 编辑:宾锐光 发布时间:2016-05-22 点击数: 分享至:

【盘点十二五· 落实十三五】

●获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获广东省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法律援助中心

●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个人最高荣誉)——校友冯卓怡

 

听听院长说——

法学院院长胡充寒在接受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平台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展望“十三五”,院长胡充寒强调,学院将继续凝练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

 

法学院院长胡充寒(右)接受新闻网记者采访

 

回首十二五:硕果累累,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本硕点齐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胡充寒总结指出,“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学科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硕士点建设成效明显。2011年,法学获评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法学专业获评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国际关系专业获评省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法学专业获评广东省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获得法学、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招收4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招收欧洲法律研究、欧洲政治与外交研究、俄罗斯国情三个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十二五期间,法学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分别获评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法学、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扎实发展。

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科研平台日趋完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据胡充寒介绍,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科研平台建设日趋完善。2010年12月成立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已经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丰硕。2013年,建立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作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2015年4月,广东省法学会的省级研究基地——“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当年9月,以广外低碳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的广州市绿色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胡充寒介绍,“十二五”期间,学院师资结构得到优化,学院60%以上教师有海外学习背景,基本具有博士学位,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教学与科研并重,相辅相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重大课题实现突破,成果影响力凸显。“十二五”期间,学院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显示度科研成果迅速增加。胡充寒指出,在科研立项上,新增省部级课题50余项,横向课题20多项。2011年获得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4年获得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科研论著质量齐升,科研奖励、科研经费明显增加。

胡充寒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法学院获两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其中一项是石佑启教授主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政府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课题获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另一项是杨解君教授主持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与完善研究”课题获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重大科研获奖方面,胡充寒指出,2013年3月,杨解君教授著作《中国大陆行政法的革命——契约理念的确立及其展开》(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4月版)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9月,石佑启教授著作《论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部重大科研立项和优秀获奖成果

 

展望十三五:聚焦博士点申报,走特色发展之路

回望学院取得骄人成绩的“十二五”,站在“十三五”开篇之年,胡充寒院长展望新阶段,寄语新征程。他强调,学院将继续沿用一贯采取的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准确定位,求异存同,扬长避短,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实施错位与特色发展。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学校外语研究和教学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和推动涉外法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继续完善一整套特色体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培养具有卓越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外事外交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个性化、复合化、融通化三位一体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法律和外事外交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次发展。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法学博士点申报工作,推进法学学科建设;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突破,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实现学院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晒晒成绩单——

 

模拟法庭——漫漫普法耕耘路 代代相传正义情

模拟法庭是法学院学生实践教学和普法教育的平台,已经举办16届,集学术性、实践性、普法性、观赏性于一体。该项目三次获得“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荣誉称号,并荣获2008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得到新浪网等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模拟法庭通过学生对法官、书记员、律师、被告、证人和庭警等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的全过程,了解法庭审理案件的流程和细节,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在专业知识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展创新。

模拟法庭公演现场

法援中心——以法之手,援您之需

广外法律援助中心(简称“法援中心”)是基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而设立的一个立足校园、辐射社会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服务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系列定点援助活动,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志愿精神,为社会上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法律援助。至今已解决法律咨询逾430起,出具法律意见书逾110份,帮助诉讼到法院的有13宗,超过30场普法活动。2013年获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优秀团队奖”,2015年荣获广东省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法援中心荣获广东省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自2014年9月以来,法援中心开展了以“点灯计划”为名的定点法律援助活动,主动联系校外基层社区组织,通过每一次对其定点法律援助,像点灯一样点亮一个个基层社区或组织,使该区的居民获得优质的法律援助。活动开展以来,与广州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番禺区大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天河区枫叶居委会、白云区均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10余个基层组织签订定点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共举行了50余次普法讲座、普法摆摊或矫正授课,同时通过当面解答或微博微信值班接收了居民的法律咨询。

法援中心校内普法活动

校友冯卓怡——从广东姑娘到“新疆古丽”

冯卓怡是法学院2007级外交专业学生。2011年,她放弃了保研名额以及在广州的工作机会,毅然投身大学生援疆工作。2013年,在喀什的两年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她再次放弃了回内地工作的机会,选择考取乌鲁木齐的公务员,继续留在新疆工作。2014年,她又决定放弃在乌鲁木齐的工作,重回喀什,供职于喀什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为南疆建设贡献力量。2014年,冯卓怡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这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个人最高荣誉。

冯卓怡在喀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两年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她利用节假日时间,坚持每周到当地儿童福利院教小朋友英语和汉语。面对小朋友们没有书读的情况,她和朋友们一起,发起组织捐书活动。活动共收到600多本好心人捐赠的新书,由此为福利院建起了第一座图书馆。2013年,两年志愿服务期结束后,当时发生的暴恐案件让她决定再次到南疆工作。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再回南疆的决定,她认为在建经济特区的喀什前景将十分美好,希望见证喀什的成长和发展。她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位西部忠实志愿者曾寄语广外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西部服务虽然艰苦,但却是大学生挥洒青春,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冯卓怡事迹

 

数数家底——

(本部分侧重以“数字”形式展示各学院“十二五”期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就)

共引进“云山杰出学者”2名、“云山青年学者”1名,青年博士2名,教授2名。

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共计5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立项8项,省部级科研立项42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项。

公开发表论文219篇,其中,一类以上论文1篇,一类B论文2篇,二类A论文34篇,二类B论文24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学术编著、教材共计54部。

成功申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

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种赛事活动,获得全国性赛事奖励共14项。

 

专题顾问:石佑启

专题总策划:胡文涛

专题策划:沈冬苗 宾锐光

专题统筹:梁玲华 彭光蕾 谢健斌

本文撰稿:郝光 何嘉淇 黄敏佳 陈宇 郑文英实习记者 蔡妙妙